“你们当为真主完成朝觐和副朝。如果你们被阻止,就献上你们力所能及的牺牲。在牺牲到达其目的地之前,你们不要剃头……”
尊敬的兄弟/姐妹,
“你们要为真主的喜悦而完成朝觐和副朝。如果你们受阻,那么就献上你们力所能及的牺牲。牺牲到达目的地之前,你们不要剃头。如果你们中有人生病或头部不适,那么他应该以斋戒、施舍或宰牲作为赎罪。如果你们确信由于疾病或道路不安全等原因而无法完成朝觐,那么任何想要在朝觐之前完成副朝以获得功德的人,也应该献上他力所能及的牺牲。如果有人无法提供牺牲,那么他应该在朝觐期间斋戒三天,并在返回家乡后斋戒七天,共计十天。这些规定适用于那些家人不住在禁寺的人。你们要敬畏真主,并且要知道真主的惩罚是严厉的。”
(古兰经,2:196)
词典里
hac “意图,目标”
意思是。作为一个宗教术语
“在特定时间身处阿拉法特”
(pause)
并按照规矩绕着天房转圈
(Tawaf)
以某种形式履行的宗教仪式
i 表示。
在名为“朝觐”的经文中(22/27, 29),真主对先知易卜拉欣(愿主福安之)说:
“在人群中宣告朝觐……”
从以“奉命”开头的经文中可以看出,朝觐是源于先知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的宗教仪式,而易卜拉欣也是卡巴天房的建造者。一些传述甚至将这一宗教仪式的历史追溯到更久远,甚至到先知阿丹(亚当)时期。(1) 在蒙昧时代,尽管掺杂了一些偶像崇拜的习俗,但围绕卡巴天房的环绕、在阿拉法特和穆兹达利法停留、赛义(奔走)、宰牲等朝觐和副朝仪式仍在继续;对朝觐者的饮食、住宿、安全等服务也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伊斯兰教诞生时,这些习俗依然存在。
根据普遍观点
(参见前文,第388-389页)
伊斯兰教的五大功课之一——朝觐,是在伊斯兰历9年被规定为必须履行的。古兰经中关于朝觐是必须履行的最明确的经文是《 آل عمران 》章第97节。此外,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圣训、穆斯林学者的共识以及所有穆斯林的实践都表明朝觐是必须履行的。一生中朝觐一次的穆斯林就完成了这项功课。因此,如果一个穆斯林在贫穷时去朝觐,后来变得富有,就不需要再朝觐一次了。
根据哈乃菲派的观点,朝觐的主要规定可以概括如下:朝觐的支柱。朝觐的支柱,也就是朝觐的主要义务,包括在阿拉法特山停留和进行环绕天房的巡礼。然而,大多数法学家还将以朝觐为目的的入圣(进入伊赫拉姆状态)和在萨法和马尔瓦之间奔走(赛伊)也列为这两个支柱。
朝觐的义务条件
一个人要履行朝觐义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a) 穆斯林
b) 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有上诉权的),
c) 成年人 (成年人)
d) 自由的,
e) 有能力和条件进行朝觐的人,
f) 时间上必须方便。
履行朝觐的条件
a) 身体健康,
b) 道路安全保障,
c) 在朝觐期间享有旅行自由,
d) 从距离麦加至少 90 公里以外的地方来的妇女,必须有丈夫或不能结婚的近亲陪同。
e) 离异或丧偶的妇女必须完成规定的等待期(守寡期)才能结婚。
根据马利克派的观点,如果旅途安全,女性单独成组或与男性一起成组旅行都是可以的。在这种情况下,上述
“履行朝觐的条件”
(d)项中所示的条件并非必要。考虑到当今的条件和可能性,我们认为其他教派的成员也可以遵循马利克派的这一观点。
朝觐有效的条件
为了使已开始的朝觐有效且被接受,
a) 成为穆斯林,
b) 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上诉权),
c) 以朝觐的意图进入受戒状态,
d) 在特定时间履行朝觐的各项仪式,
e) 再次,在私人场所履行这些义务。
此外,法学书籍中还详细介绍了朝觐的义务、圣行、朝觐期间应避免的行为和态度,以及朝觐的准备、旅程、实施和返程的礼仪等各种主题。此外,由于朝觐是一项非常详细和复杂的宗教仪式,如果犯了一些错误,就必须付出代价,因此,书中提供了从朝觐旅程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的详细信息;并列出了在不同实施阶段适合诵读的祈祷文。
朝觐和副朝是既包含物质奉献又包含身体奉献的宗教仪式,
朝觐是具有多方面益处的功课,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朝觐首先因其是真主的命令而具有重要意义,穆斯林为了遵从这一命令,克服诸多困难和牺牲,完成这一功课,从而展现了其信仰的深度。因此,加扎利……
朝觐
中国
“宗教的完善和顺服的完成”
定义为 (2)
朝觐在某种意义上是信徒们遵从真主的命令,准备放弃家园、家人、朋友和财富,克制欲望,克服困难的体现,也是一种反映这种精神的实践。因此,尤其是在苏菲传统中,朝觐的准备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被比作对死亡的准备,而戒衣则被比作寿衣。因为在朝觐期间,尤其是在穿戒衣的时候,信徒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尘世和尘世的事务;他把自己献给了真主的崇拜,服从了他的意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朝觐……
“死前先死”
朝觐是信徒在接受真主审判之前,先进行自我反省。朝觐期间禁止伤害人和植物,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教诲,旨在促使穆斯林更加尊重同胞和自然;而投石驱魔,则象征着所有朝觐者对罪恶和罪人的憎恨付诸行动。因此,正如礼拜中的动作,特别是叩头不能被轻视为象征一样,投石驱魔和其他朝觐象征也不能被轻视或放弃。
来自世界各地、说着不同语言的数百万穆斯林,在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地方,在最神圣的时刻,他们的灵魂充满了同样的信仰、情感和热情,他们的身体披着同样的衣袍,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遵守同样的规则,共同吟诵同样的赞美和祈祷,这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统一景象。来自遥远国家的穆斯林……
-即使他们不懂彼此的语言-
他们感受到并体验到彼此分享着相同的情感、思想和信仰;他们有机会认识彼此,并将彼此介绍给各自国家的同教信徒。朝觐不仅是一项宗教义务,信徒通过付出许多身体和物质上的牺牲来向真主表达他们的虔诚,展现他们信仰的忠诚,而且也是世界穆斯林每年都会举行的一次峰会,他们可以在最高级别和最广泛的参与下讨论和解决共同的问题。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本人也正是本着这种理解完成了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朝觐;朝觐的实践……
(menâsik)
除了他在不同场合发表的演讲之外,特别是
“告别演说”
他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讲,其中包含了他对穆斯林共同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3),这表明朝觐不仅仅是一种具有来世益处的精神崇拜,而且还应该发挥穆斯林国家间峰会的作用,讨论尘世问题。
朝觐是穆斯林心中向往的圣地,它拥有着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穆斯林——
除了赚钱用于其他目的之外
– 他努力赚钱,是为了能够去麦加朝觐,在那里他将体验到先知故乡的景象,超越时间的界限,与圣门弟子融为一体,获得精神上的净化,与世界各地的兄弟姐妹相聚,最终带着被宽恕的心情归来,体验到许多难以企及的美好。
词典里
“访问”
意味着
朝觐
作为一个宗教术语
“身着正规的戒衣绕行天房”
(Tawaf)
在萨法和马尔瓦之间奔跑
(sa’y)
以某种形式履行的宗教仪式
这指的是副朝。与朝觐不同,副朝没有特定的时间,但有传闻说在斋月期间进行副朝更有功德。根据哈乃斐派和马利克派的观点,履行副朝是圣行;而根据沙斐仪派和罕百里派的观点,则是义务。
考虑到经文的普遍性,文本中的
“etimmû…”
词语
“请完整填写”
译为“完成”。但考虑到这节经文是在签订侯代比亚条约之后降示的,当时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和其他穆斯林被禁止前往麦加朝觐,因此,根据条约,这节经文命令他们在第二年完成未完成的朝觐,所以相关词语也可以译为“完成”。(4) 经文中“为了真主”的限定,
“你们应当只为真主而履行朝觐和副朝,不要为了其他目的,也不要掺杂虚伪。”
意味着
伊斯兰历史上,穆斯林在伊斯兰历7年Zilkade月(5)进行的朝觐被称为“乌姆拉”。
“补赎朝觐”
据记载,大约有2000名穆斯林参加了这次朝觐,他们高呼着“真主至大”的口号进入麦加。麦加人则撤离了城市,在周围的山丘上观看穆斯林。在这为期三天的朝觐期间,迁徙者们也得以重温故土,并了解留在麦加的亲人的情况。
经文中,
“如果你被拦截,就派一个容易对付的替罪羊……”
经文指出,这里的障碍主要指根据主流观点,导致无法或难以进行朝觐的疾病、道路不安全、敌人的威胁等内外不利因素。事实上,经文的后续部分……
“当你安全的时候”
这句话也支持了这一点。意思是
“受害者”
我们翻译成
“海蒂”
词语,在字典里
“被发送的,被赠送的”
它是“劳动”或“礼物”的复数形式。(6) 作为宗教术语,
“献给天房的祭品”
意思是,正如我们所讨论的经文中指出的那样,在同一朝觐期间同时进行朝觐和副朝的人(克尔安和泰梅图朝觐)必须宰牲;而只进行朝觐的人(伊夫拉德朝觐)则可以选择是否宰牲。
经文中提到,因故无法到达麦加朝觐的人,应送去合适的祭品;而没有正当理由的人,则应等到祭品到达目的地后才能剃头。这里
“麻将”
玛希尔 (Mahil)
由于该词的含义,关于该经文的适用性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该词是
“场所”
根据像艾布·哈尼法这样的学者的观点,经文中提到的献祭地点是禁地(Harem),那些被阻止前往麦加朝觐的人,应该各自准备一份祭品送到禁地,并在祭品被宰杀之前不得解除戒律状态。
“马希尔”
根据将“时间”一词作为名称的伊玛目沙菲伊及其追随者的说法,被阻碍无法前往献祭地点的人,其献祭地点就是他们所在的地方,因此他们无需将祭品送往禁地;他们在所在之处献祭,然后解除戒律。
朝圣者在受戒期间禁止剃须。
然而,经文允许那些有健康问题的人剃头,但条件是他们必须支付赎金。
赎金
这是指因故无法履行某些宗教义务的人,需要支付的补偿金。对于朝觐义务,这笔补偿金可以通过斋戒、施舍或宰牲来支付。根据一段圣训,斋戒的期限是三天;而想要施舍的人则需要供养六个穷人一日三餐。(7)
经文中
“喂饱穷人”
意为
施舍
“词语”在伊斯兰文献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这种广泛的含义是,
“出于真主之意,不求回报地向贫困者提供的物质援助或捐赠”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施舍
概念
“捐赠”
虽然与施舍密切相关,但“infak”(施舍)的范围更广,除了施舍之外,还包括其他类型的支出。(8) 《古兰经》强调,财富的真正主人是真主,真主将世俗财富作为信托交给人类,并指出,通过施舍等善行来取悦真主是必要的,并强调了这样做在宗教、道德和社会方面的益处。(9) 真主承诺会奖励施舍者。(10) 在《阿赫扎布章》(33/35)中,由于他们热衷于信仰、礼拜、忍耐等主要义务,他们将获得真主的宽恕和奖赏。
“施舍的男子和施舍的女子”
也包括在内。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与一些圣门弟子之间的一段对话,在穆斯林之间建立了强大的兄弟情谊,并将物质上的互助互济作为伊斯兰教义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段对话既体现了伊斯兰教对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施舍的必要性,非常引人注目:据艾布·穆萨·艾什阿里所述,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
“施舍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
吩咐道。 身边的人
“真主的使者啊,无能为力的人该怎么办呢?”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们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
“他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这样既能养活自己,又能施舍他人。”
他们说。(11)《古兰经》和圣训一方面强调施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赞扬那些不厚颜无耻地向人乞讨的人;强调自食其力的必要性。(12)虽然一些苏菲认为把人手中所有的一切都施舍出去是一种极大的美德,但大多数伊斯兰学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也……
“最好的施舍,是施舍自己用剩下的东西。”
奉旨。(13)
伊斯兰教义中慈善理念的制度化形式
持续性慈善捐赠
人们称之为“持续的施舍”。“持续的施舍”这一说法指的是为了提供社会服务而建立的慈善机构,例如清真寺、学校、桥梁、道路、客栈、浴室、施粥所、养老院和宿舍。这种持续的慈善机构,特别是基金会的产生,受到了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以下圣训的巨大影响:
“人死后,功德……”
笔记本 (bǐjìběn)
人死后,只有三件事的功德会继续:持续不断的施舍、持续有益的知识,以及为亡者祈祷的孝顺子女。
(14)
除了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慈善行为之一,也是伊斯兰教的主要功课之一外,天课还具有税收的性质,在《古兰经》和圣训中,除了这个名称外,它也被称为施舍。开斋捐的宗教文献名称也是……
开斋捐赠
伊斯兰教除了规定了特定的施舍和自愿施舍外,还规定了违反某些禁令的惩罚。
(赎罪)
或因故未能履行职责的赔偿金
赎金
通过设立各种财政互助义务,也为帮助穷人创造了机会。我们所讨论的经文中的施舍就属于这一类。(15)
脚注:
1. 参见 Salim Öğüt,《朝觐》,《伊斯兰百科全书》,第十四卷,第386页。
2. 伊赫亚,第一卷,第314页
3. 参见布哈里圣训集,“朝觐”,132;艾布·达乌德圣训集,“朝觐”,57
4. 参见:Ateş, 1,340
629年3月5日
6. 伊本·阿舒尔,第二卷,第224页
7. 穆斯林圣训集,《朝觐篇》,80-86
8.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参阅《古兰经》2:254及以下经文。
例如,参见《古兰经》3:26;24:33;57:7。
10- 优素福 12/88
11. 布哈里,《天课》,30;《礼仪》,33
例如,参见《古兰经》2:273;布哈里圣训集,《伊尔布尤》15;《哈尔斯》12,15。
13. 穆斯林,《天课》,95,97,106
14.穆斯林圣训集,《遗嘱》篇,14;提尔米济圣训集,《法制》篇,36
15. Hayrettin Karaman教授、Mustafa Çağrıcı教授、İbrahim Kafi Dönmez教授、Sabrettin Gümüş教授,《古兰经之路:第一卷》,201-206页。
致以问候和祈祷……
伊斯兰教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