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要根据人们的智力水平、才能和处境与他们交谈”的圣训,与人交谈时,如何把握说话的尺度,才能符合对方的水平?

答案

尊敬的兄弟/姐妹,


说话要顾及对方的水平,这是神圣的道德。真主根据每个民族的知识和理解水平、问题的性质和需求的类型,在细节上给予了特殊的命令,制定了特殊的法律,并在每个时代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显现维度展现了他的言语降示。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兰经》是一部普遍的教诲之书,也是所有人的指路明灯,它符合人类的理性、天赋和能力。众所周知,

在导师眼中,少服从于多。

他不会把他的普遍教导只留给少数人。然而,他面向大众的讲话,精英阶层也能从中受益。相反,如果导师只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讲话,那么大多数人将无法理解这些高层次的讲话,从而无法了解真理。


古兰经

为了使问题更容易理解,他举了很多例子。例如,在解释复活的真理时,他提到了一个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例子:种子被播种到土壤中,在那里首先腐烂,然后开始新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长成一棵树,枝繁叶茂,直冲云霄。它装饰着树叶,结满了果实。然后,它脱落所有的装饰,变成像枯骨一样的东西。但在下一个春天,它再次装饰自己,向万物展示自己。一些动物和昆虫从秋天开始进入冬眠状态,经历一种类似死亡的状态,但在第二个春天又重新复活。难道可以认为人会例外于所有生物都遵循的这条规律吗?他也有一个春天、一个冬天和第二个春天。因为他也是从一颗种子中产生的,像一棵树一样成熟;结出思想、秘密、隐秘等果实,然后像一颗种子一样再次落入土壤。当季节到来,号角吹响时,他也会……

“死后复活”

这正是《古兰经》中充满此类比喻的原因,旨在使神圣的教义更容易理解。

另一方面,古兰经同时以相同的表达方式触及不同的层面,这也是一个事实。因为它是创造和塑造人类及其所有不同表现形式的真主的言语。正如伊玛目加扎利在其《伊赫亚》中所指出的那样,古兰经的显明和表面含义,即使是普通大众也能理解;而其内在和隐藏的含义,则只为那些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学者所知。古兰经的……


“在知识的土壤中扎根,不断深耕的人们……”



( آل عمران,3/7)

他将《古兰经》比作一片汪洋大海,而那些潜入这片大海的人,则会从中打捞出珍珠和珊瑚。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潜入这片智慧的海洋,也并非每个人都能看到并欣赏其中的珍宝。

在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时代,一位贝都因人聆听《古兰经》时,他的心灵和理智都得到了满足。同时期,那些诗歌被悬挂在卡巴墙上的伟大诗人,也同样从《古兰经》中受益。像莱比德和汉萨这样的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古兰经》的听众,真主的言语既满足了他们的理智,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灵。在后世……

伊本·西纳、伊本·鲁世德、法拉比、伊玛目·加扎利、法赫鲁丁·拉齐、阿布·哈尼法、伊玛目·沙菲伊、伊玛目·艾哈迈德·本·汉巴尔、伊玛目·马利克……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都曾研读真主的经典,并在真主的教诲下成长。

所以说,古兰经在赋予普通人生命的同时,也同样赋予了伟大圣贤的智慧、灵魂、心灵和神圣的灵性以生命。因为,真主的言语是以一种潜在的、人人都能理解和受益的波长降示的。

正如《古兰经》与人类的对话是在这种降格的框架下进行的,其杰出的传达者、导师中的导师——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教导和传达也始终遵循这种风格。

因此,一位真正的导师或成熟的引导者,无论其学识和智慧多么高深,在教导、传达和表达时,都必须考虑到受众的理解水平;在写作和说话时,必须顾及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感受。他应该始终避免使用可能混淆公众思想、导致误解和困惑的表达方式,并努力使他的言论能够为大多数人所理解。

有时,对方的情况需要我们降低自己的姿态。在这种情况下,引导者和传教者应该降低自己的姿态,以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

以对方的水平进行对话是一种神圣的道德。我们的先知(愿主福安之)呼吁我们以真主的道德来规范自己。古兰经从头到尾都是一种神圣的言语,它迁就了人类的理性。如果古兰经没有以符合人类的理性、天赋和能力的方式降示,我们的处境将会如何呢?

是的,如果真主在《古兰经》中,像在西奈山旁与穆萨先知(愿主福安之)说话那样说话,我们就无法承受。如果《古兰经》只以那些拥有伟大智慧和天赋的人才能理解的风格降示,那么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将无法从《古兰经》中受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主以其伟大和主宰的身份,根据祂的意愿,考虑到祂的听众的情况,并以这种方式与他们交谈。祂的言语不仅仅局限于《古兰经》。谁知道真主还有多少符合祂伟大地位的说话方式,但我们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祂以独一无二的奥秘,始终以符合人们理解和认知水平的方式与他们交谈。

当今的年轻人对宗教术语和表达方式感到陌生。我们需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我们可以用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来举例说明这一点。就像我们牵着三岁孩子的散步,我们会适应他的步伐,用他的语言说话,像他一样笑,像他一样行动;同样,在劝诫和传教中,也必须考虑到听众的理解能力。对孩子们进行夸夸其谈的演讲,只会让他们发笑,而不会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在向我们这一代人讲解伊斯兰教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柏格森、帕斯卡、柏拉图和笛卡尔那种充满哲学思辨的风格,而是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教导和传教技巧。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总是以符合人们理解水平的方式说话。他的教诲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所有人,他能因人而异,对孩子像孩子一样,对年轻人像年轻人一样,对老年人像老年人一样。这就是先知们的体系和先知们的道德。先知之王在他的一句名言中……

:


我们先知们被教导要根据人们的理解能力与他们交谈。


“我们先知群体,始终被教导要贴近人们的生活,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与他们交谈。”


(Zebidi, Ithaf al-Sade, 2/65)

在另一份声明中:


各安其位


“要根据人们的理解能力与他们交谈。”


(阿布·达乌德,《礼仪》,20;穆纳维,《费兹·卡迪尔》,3/75)

这道命令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诲和引导原则。


传教士

应该密切关注对方的情况,并对对方的错误表现出理解。


a) 识别收件人

进行劝诫和传教的人,必须非常了解听众的情况,并且必须极其谨慎地避免那些会使人反感和厌恶的态度和行为。传教者所宣扬的都是神圣的概念。一个有责任让人们喜爱真主、先知(愿主福安之)、古兰经和来世的人,必须知道自己的职责,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因为,如果听众——愿真主保佑——对传教者产生反感,可能会导致他们厌恶传教者所宣扬的事物。造成这种后果是最大的损失。如果这种后果是由我们个人的行为造成的,那么我们将在来世承担责任。

看看,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是如何进行宣教的,他为了避免使个人陷入罪恶感之中?是的,他既不把异教徒也不把罪犯当作罪人对待,他所说的话总是像对大众讲话一样。当他在群体中发现一些细微的错误时,他会立即登上讲台,进行公开的教导。现在让我们尝试举几个例子:

一位圣门弟子在先知(愿主福安之)附近祈祷。他高举双手,大声祈祷,这与祈祷的礼仪相悖。但先知(愿主福安之)并没有直接与他交谈,而是对在场的所有人说:


“人们啊!你们并非在向聋哑人祈祷。怜悯自己,祈祷时不要过分。你们是在向一位比任何事物都更接近你们、并且回应你们祈祷的主祈祷,他会回应你们的祈祷……”

无论如何

他倾听并回应。


(布哈里圣训集,战役篇,38;穆斯林圣训集,赞念篇,44,45;穆斯奈德圣训集,4/403)

有一次,民众向他抱怨一位伊玛目祈祷时间过长。这些人当中,

“真主的使者啊!我们差点就要离开清真寺了。”

有人这么说。那位伊玛目是谁,大家都很清楚。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非常生气。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亲自召见他并直接训诫他;而是在清真寺里,向所有人发表了一次公开的劝诫,并说道:


众人啊!你们当中有人会使人厌烦,所以你们当中谁带领大家礼拜,就应该简短一些,因为他们当中有年长者、体弱者和有需要的人。


“人们啊!你们怎么了,竟然让人厌恶?你们当中谁当了伊玛目,就应该把礼拜的时间缩短一些。因为他们当中有老人、体弱者和需要帮助的人。”




(布哈里圣训集,法制篇,13;穆斯林圣训集,礼拜篇,182)

这就是真主使者(愿主福安之)面对错误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他希望人们获得拯救,并以最简单、最可行的方式向他们阐述每一个问题。


人们啊,说吧,除真主外,别无神明,你们就会成功。


“人们啊!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说吧,愿你们获得幸福。”


(穆斯奈德,3/492; 4/63)

他说。这本来就是他被派遣的目的。

是的,在劝诫和宣教中,以罪恶感来对待个人并试图向他们灌输某些东西,绝对是错误的。应该向社会和大众宣讲。正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从阳光中受益一样,每个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言语中受益。否则,弥合由此造成的裂痕将非常困难。


b) 避免争论

如果必要,需要与对方进行一对一的谈话,那么就必须非常注意避免将问题引向辩论的层面。因为在辩论中,说话的往往不是真理,而是自负和自我。因此,这样的场合无异于将真理拱手让给魔鬼。所以,无论我们所说和将要说的话多么具有说服力、多么文雅,都无法对对方产生丝毫影响,也得不到任何好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辩论的无用和不足之处就会显现出来。因为,正如我们在准备辩论时,会努力用能够击败对手的想法和观点来武装自己一样,对方也至少和我们一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一定会用反驳来回应我们提出的论据,谈话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即使谈上几天也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虽然在幸福时代,我们的先知(愿主福安之)曾一两次被卷入辩论,并试图说服对方。

提尔米济圣训集,劝诫篇,69;穆斯奈德圣训集,4/444)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场辩论完全是对方主动提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先知(愿主福安之)当然不可能保持沉默,因为这可能会动摇听众的信仰。然而,大多数前来与真主使者(愿主福安之)辩论的人,最终并没有被说服,而是被驳斥了。而驳斥并不意味着对方会皈依。

尽管先知(愿主福安之)多年来与一些以色列学者辩论,但他们中没有人因此而皈依。然而,他是一位先知(愿主福安之),天上的所有启示都像瀑布一样涌入他的心中,宇宙都是为他而创造的。他的衣袖里充满了奇迹,更确切地说,他总是与奇迹相伴。然而,那些在辩论中被提及的人,无论以何种方式,都无法被引导到真理的殿堂,问题总是停留在辩论的层面。阿卜杜拉·本·萨拉姆(愿主喜悦之)也是一位犹太人,但他来到真主使者(愿主福安之)面前,准备接受真理。他心里想:

“如果《托拉》中提到的那个人就是他,我立刻就会信奉他。”

他心里想着这些。正因为如此,他一见到先知(愿主福安之),就从先知的神态中明白了先知绝不会说谎,于是就信奉了伊斯兰教。

(提尔米济圣训集,末日篇,42;伊本·马哲圣训集,礼拜篇,174)

此外,在辩论的场合,也未必总是能考虑到真主的喜悦。因为无论是传达信息的人,还是接受信息的人,在这种场合下,总是会受到自身自负和自我的影响。而从一个不考虑真主喜悦的场合中,

-无论那里说了什么-

真主不喜悦。因为引导完全掌握在真主手中,所以真主不喜悦的地方,必然不会有引导。


c) 摆脱自我

自负和自私,无论是对于传道者还是接受者来说,都是阻碍引导和其益处的因素。因此,导师和传道者应该摆脱这种有害的情绪,谦逊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正是这种谦逊,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除了接受者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固执。事实上,没有人有权利或资格拥有自负和自私。因为,我们多次看到,传道者运用各种理性、逻辑、雄辩和口才,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却无法对任何人产生任何影响;而当他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甚至无法连贯地说出两句话时,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真主使他成为一些人获得引导的媒介。


d) 充分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

导师和传教士也必须非常注意听众的思想和观念结构。如果更具体地讨论这个问题:今天,在为伊斯兰教服务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方法,这是一个事实。赞同这种事实是一回事,承认它的存在则是另一回事。否认或忽视存在的事实不会带来任何解决办法。因此,导师和传教士必须时刻记住,他们周围那些愿意倾听他们的人可能属于任何教派,他们的讲话必须在这样的提醒信号下进行。当然,他们绝对不能参与任何贬低、谴责甚至更糟糕的诽谤任何群体的言论。

每种理解和方法,都应该承认自己职业的正确和美好,同时也要将尊重他人和宽容待人作为一种道德准则。真主不喜悦相反的行为,他会切断那些做出他所不喜悦行为的人的引导和教化的恩惠和福分。是的,每个引导者都应该尊重所有为信仰和《古兰经》服务的人,并尊重其受众的知识水平。他们所说的话,应该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话。因为真主(至高无上),不喜悦那些对称呼真主的人恶语相向的人,不喜悦那些批评和指责信徒的人,不喜悦那些即使只是通过“清真言”与他建立联系的人却断绝关系的人,他不会喜悦他们。

与那些已经与真主(至高无上)建立联系的人交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反映了每个人与真主(至高无上)之间关系的程度。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应该根据他们与真主(至高无上)的关系来调整,这一点非常重要。导师和传教士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他们应该直接邀请人们皈依伊斯兰教,而不是让他们皈依自己的教派。而能够团结民族成员,使他们成为一体的最重要因素,大概就是这种意识的提升。

理解对方,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了解和理解其社会地位和文化结构。这对于宣教技巧而言至关重要。是的,宣教和劝诫是一项职责;而掌握其技巧则是另一项职责。例如,如果你试图用一根木棍对抗拿着枪炮的敌人,你或许可以算作有所作为,但由于你没有遵循技巧,最终会导致失败和惨败。尤其当这种行为的后果会给所有穆斯林带来损害时!


掌握宣传技巧

这是我们绝不能放弃的条件之一,或许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必须承认,宣讲不仅必要,而且是一项技术活。如果我们所说的话低于或高于听众的文化水平,那么我们的工作就缺乏技术性,也可能毫无益处。对于一个完全无神论者或沉溺于亵渎的人来说,一开始就应该解释的问题,大概是……



“夜间礼拜的功德”

并非如此。需要向他讲解信仰的基本原则,而且要以符合他思维方式的方式讲解。如今,否认信仰源于科学和知识,因此讲解方式也应该具有科学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诊断错误和治疗方法错误,对那些可怜的否认信仰者犯下了多少错误啊!

是的,当今一代人更关心的是外表,比如身上的夹克、脚上的裤子,而不是心灵的修补,这让他们感到害怕和疏远。

这种传教技巧上的错误,会导致人们失去永生,因此必须反复强调这个问题。

是的,当对方和你谈论科学和技术时,你不能给他读《Mızraklı İlmihâl》(一本宗教书籍)。

-绝非贬低《枪炮与文明》的意思,只是想说明这种做法不妥-

当对方否认来世时,你不能用圣徒传记来劝说他。人并非仅仅是情感的生物,你不能仅凭这些故事就打动他。除了情感,人还拥有理性……而从理性的角度说服他至关重要。萨德丁·塔夫塔扎尼在阐述信仰时说:

“你将用证据来阐述,真主会在他的心中点燃信仰的光芒。这就是信仰。”

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它会促使人行善,并完整地实践宗教生活。一个凭借情感投入宗教的人,在情感发生变化时,随时可能背弃信仰。

《古兰经》数百节经文都涉及科学技术问题。《古兰经》并非物理或化学教科书。但由于普遍的教导也需要这些学科,因此《古兰经》通过其暗示鼓励信徒学习这些学科。一个对天文学略知一二,对生物学略有了解的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许多《古兰经》经文。因为许多经文的理解都依赖于对这些学科的了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各种学科了,只提醒一点:当今的导师和传教士,即使是百科全书式的,也必须跟上我们时代的科学技术。否则,他们的教导将不再是普遍的、包罗万象的教导,而只是一次特殊的谈话。


e) 了解当时的文化

今天,无论老少,人们的处境都令人心酸,但当今人们这种可悲的境地,也源于那些打着教化旗号的人的无能。因为,那些不懂得自己时代文化、理解和风格的人,是不可能向那个时代的人们传达任何东西的。

别忘了,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那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就去教别人,那不是有害吗?那么,我们呢?

“劝善”

他/她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不,绝对不会!如果为了教化后代而必须前往星际旅行,并且必须从那里带回教化相关的知识,那么前往、带回并将其传授给需要的人,将是高于一切的义务。

因为,他们用物理学打击了我们的民族,用化学征服了我们的民族,用天文学让我们的民族头顶星辰坠落。

既然如此,你也不能袖手旁观。是的,用同样的材料扶起你的后代,治愈他们的身心创伤,并再次提升他们,这是你的责任。你必须提升他们,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次跌倒,不会再次失足,不会再次被践踏。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现象,都是一种语言,一根枝条。信仰真主(愿主赞美他)的人必须懂得这种语言,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枝条。否则,就无法理解造化之迹。

不理解创世经文的个人和民族,注定要陷入困境。

然而,《古兰经》本身就在其经文中阐述了这些创世经文。那些对这些经文充耳不闻的人,即使每天从头到尾阅读《古兰经》,也不能算作真正理解了它。《古兰经》的全部经文都是为了让人思考和沉思而降示的。任何声称拥有《古兰经》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

是的,无论我们讲述的真理多么神圣和崇高,如果不用当今的理解、认知和表达方式来阐述,其效果都值得怀疑。因为,如果像讲述一些神秘莫测、笼罩在神秘面纱下的事物一样来讲解宗教、讲解《古兰经》,而这些内容又无法通过理性、判断和思考的检验,那么只会混淆人们的头脑,甚至加剧不信者的不信。

我们的圣门弟子们,他们的文化水平远超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能够以符合当时文化水平的方式,向他们的听众讲解宗教和信仰方面的问题。他们之后的一些伟人也是如此。例如,被认为是其时代革新者的伊玛目加扎利,他的讲解让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这种惊叹和钦佩持续了几个世纪。像吉布和雷南这样的西方人对他的看法值得关注:

“我们从未见过像他那样精通当时文化的人,除了葛萨里之外。”

伊玛目拉巴尼派、梅夫拉纳哈利德·巴格达迪派以及他们同时代所有像雪花般绽放的大师们,几乎都拥有超越时代的学识和文化,走在他们时代的前沿。他们的宗教阐释也体现了他们自身的水平和影响力。因此,他们所说的话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支持。


f) 指导者应灵活变通

此外,导师必须保持灵活。因为他有时会深入悬崖底部,有时会登上高塔之巅。因为他的受众中既有处于低谷的人,也有处于巅峰的人。这就要求他的文化视野非常广阔,而那些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并非导师;相反,他们是阻碍引导之路的一些不幸之人。他们应该从民族面前退去,让出道路,不要遮挡视线,这样真正的导师才能伸出援手,帮助这个迷茫而混乱的群体。

一位伟人,一位忧愁痛苦的灵魂,如此说道,如此叹息:

“面对一个年轻人的不信,信徒的心应该碎成无数碎片,如同他身体的每一个原子一样……”

这就是一颗痛苦的心。那些面对后代信仰缺失而毫无同感的人,根本不配谈论教化和传教。


g) 从时代的角度来看

当今的导师和传教者,应该从他们所处时代的视角来讲述他们要传达的内容。他们首先应该了解听众的心理结构;但同时,他们也应该了解那些像钻头一样钻透听众大脑,或像毒箭一样刺入听众大脑的问题,并在这种理解下进行讲述;只有这样,他们的思想才能得到认可,并在听众的心灵和理性中产生共鸣。

古兰经


奉你创造主的名义阅读!





(Alâk, 96/1)

他一开始就通过经文,提请人们注意创造的迹象、创造和起源等问题。所有哲学家,从伊壁鸠鲁开始,

德谟克利特

e,从他那里

苏格拉底

‘a, 从他那里

柏拉图

从亚当到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时代的人们,几乎都致力于研究和探讨创世论。这意味着,当时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了解最初的创造。他们也知道人是由一滴水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但是,《古兰经》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并对人们说:



你说:“你们应当在大地上行走,观察他如何创造万物。”


“你说:你们应当在大地上游历,观察万物的创造是如何开始的。”



(安克布特章,29/20)

他说;他说,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用人文科学和人文思想解释宇宙的起源,将来也不会有人能够解释。是的,如果不归功于真主(至高无上),就无法解释宇宙的起源。

然而,《古兰经》首先解释了这件令人费解、极其复杂的问题,而这正是所有人无法解释的。同时,它也提醒人们注意造化之迹。这些造化之迹,如同宇宙脖颈上佩戴的华丽项链,是力量和意志的体现,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展览,是供我们阅读的书籍。我们必须研究、评估这本书、这个展览和这条项链,在理解事件时,我们不可能超越它。

国内外有很多虔诚的信徒,他们的孩子却完全不信教,甚至成为无神论者。反之,也有很多无神论者的孩子,却成为虔诚的信徒。甚至有些人为了逃避家庭的压力和迫害,希望在更宽松的环境下过宗教生活。

虔诚的家庭未能以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方式向其讲解伊斯兰教义。由于孩子自然是在虔诚的氛围中长大,因此他无法向他人询问他需要了解和寻求解答的问题。而他从家庭中获得的宗教文化,也只能将他带到一定的程度。这个孩子或这个年轻人,由于心灵和思想上存在空白,一旦产生疑问或怀疑,就会导致他迷失方向,甚至背离宗教。

相反,在一个无宗教信仰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需要向他人寻求帮助来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有人能够伸出援手帮助他解决问题,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喜欢并接受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是根据时代条件教导他的。然而,在宗教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宗教信仰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而且在某个阶段之后,这种模仿性的信仰就变得毫无用处了。


致以问候和祈祷……

伊斯兰教问答

评论


哈德拉·贝扎

非常感谢您的回复。

请登录或注册以发表评论。

最新问题

今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