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犯奸淫时,信仰便离开他,如同云彩悬于其头顶。奸淫过后,信仰便回到他身上。”根据这段圣训,如果一个人在犯奸淫时死去,他会以不信者的身份死去吗?
尊敬的兄弟/姐妹,
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
“犯奸淫的人,在犯奸淫的时候,并非以信士的身份犯奸淫;偷盗的人,在偷盗的时候,并非以信士的身份偷盗;饮酒的人,在饮酒的时候,并非以信士的身份饮酒;抢劫的人,在抢劫的时候,并非以信士的身份抢劫,他不会抢劫那些在人们眼中珍贵到足以让他们为之侧目的东西。”
[布哈里圣训集,压迫篇 30,饮品篇 1,刑罚篇 1, 20;穆斯林圣训集,信仰篇 100, (57);艾布·达乌德圣训集,圣行篇 16, (4689);提尔米济圣训集,信仰篇 11, (2627);奈萨伊圣训集,偷窃篇 1, (8, 64)]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又说:
“人犯奸淫时,信仰便会离开他,像云彩一样悬在他头顶。奸淫过后,信仰便会回到他身上。”
(提尔米兹补充道:“据传,阿布·贾法尔·巴基尔·穆罕默德·伊本·阿里曾说:‘这其中包含了从信仰转向伊斯兰教的转变。’”)
[阿布·达乌德,《圣训》16,(4690);提尔米济,《信仰》11,(2627)]
这些以及类似的圣训并非说明犯下大罪的人会成为异教徒,而是说明他们不会拥有完美的信仰。因为罪恶虽然不会对信仰的本质产生负面影响,但会影响信仰的完美性。正如先知(愿主福安之)在上述圣训中所阐述的那样。
信仰和行为不是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而是独立存在的事物。因为《古兰经》中说:
“凡信道且行善,谨守拜功,完纳天课者,他们在主那里必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
(古兰经,2:277)
经文指出,行为归于信仰。根据阿拉伯语语法规则,只有意义不同的事物才能相互归属。更明确地说,如果行为是信仰的一部分……
“信徒”
在……之后
“做得好的人”
就不必说了。
信仰与行为虽然是两码事,但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真主只喜悦成熟的信徒。而要成为成熟的信徒,仅仅相信是不够的。除了信仰,还需要礼拜和良好的品德。毫无疑问,礼拜是信仰的体现。仅仅说“我相信”是不够的。为了不让心中的信仰之光熄灭,礼拜也是必要的。不做礼拜的人,心中的信仰会逐渐减弱,真主保佑,有一天可能会熄灭。这对人来说是最大的损失。信仰之光熄灭的心灵,对人来说除了成为一种负担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当信仰和行为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时,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不履行应尽的宗教义务,犯下真主禁止的大罪,会如何影响信仰?
换句话说
不履行义务性宗教功课并犯下重大罪过的人会失去信仰吗?
虽然对此存在不同意见,但逊尼派的观点是,不履行法定的宗教义务和犯下大罪不会使人脱离伊斯兰教,只会使人成为罪人。脱离伊斯兰教和成为罪人是两码事。正如圣门弟子阿布·扎尔(愿主喜悦他)所说:
“我来到先知身边,他穿着白衣睡着了。我转身离开,然后又回来,他已经醒了,说道:”
–
凡是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并以此信念而死的人,没有一个不进入天堂的。
说。我:
–
即使犯了通奸罪或盗窃罪吗?
我说。我们的先知:
–
是的,即使犯了通奸罪或盗窃罪,他/她也会进去。
说。我:
– 即使犯了通奸罪或盗窃罪吗?
我说。我们的先知:
– 是的,即使偷窃或犯奸淫,他/她也会进去。
他说。我再说一遍:
– 真主的使者啊,即使他犯了奸淫或偷窃罪,也是如此吗?
我说。我们的先知:
——是的,即使阿布·扎尔的鼻子被埋在土里,变得卑微和渺小,他也一定会进入天堂。
奉旨。
艾布·宰尔(愿主喜悦他)在传述这段圣训时:
“即使阿布·扎尔的鼻子被打断了,”
他说:“即使他不愿意,先知也是这么说的。”
(布哈里圣训集,认主独一,33,劝诫,16;穆斯林圣训集,信仰,40)
以下这段圣训也表明,大罪与信仰可以同时存在:
乌巴德·本·萨米特(愿主喜悦他)说:先知(愿主福安之)在众人环绕下说道:
“你们要向我宣誓效忠,承诺在崇拜真主时绝不以任何事物与他同等,不偷窃,不通奸,不杀害你们的子女,不以你们自己编造的谎言诽谤任何人,在任何善行中都不违抗。你们中若有人信守承诺,他的报酬将由真主承担。如果有人做了这些事中的任何一件,并在今世为此受罚,这将成为他的赎罪。如果有人做了这些事中的任何一件,而真主隐瞒了他的罪行,那么他的事就交给真主处理;真主可以赦免他,也可以惩罚他。”
他说:“我们接受了这个条件,并向他宣誓效忠。”
(布哈里圣训集,信仰篇,第11节;穆斯林圣训集,刑罚篇,第10节。)
从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时代起,几乎每个时代的伊斯兰学者都认为,即使信仰伊斯兰教,但却不履行法定义务或犯下禁忌和重大罪行的人,只要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就仍然是穆斯林,只是他们犯了罪。这是逊尼派的观点。
* * *
犯下大罪的人并非不信教者。
但只有真主知道一个人的最终归宿。由于死亡意味着罪恶的终结,因此不能断定此人一定是不信教而死的。真主可以赦免那些没有机会悔过的人,也可以因其所犯的罪而惩罚他们。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说明,那些以自己的罪行为荣,并且不悔改的人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我们真正要讨论的是那些虽然相信信仰,但却犯下此类罪行并为此感到后悔的人。
逊尼派之外的
穆特兹莱派
教派和
外交人员
一部分,
“犯下大罪的人会成为异教徒,或者处于信仰和异教之间。”
他们会这样说,并试图这样解释:
“犯下大罪的信徒,其信仰就会丧失。因为相信真主并承认地狱的人,不可能犯下大罪。一个为了避免在世间入狱而避免违法行为的人,却不顾及永恒的地狱惩罚和真主的愤怒而犯下大罪,这无疑表明他缺乏信仰。”
乍一看似乎正确的这一论断,实则是对人类本性缺乏了解的畸形思想的产物。贝迪乌扎曼·赛义德·努尔西先生对此问题的解答是……
闪光灯
在其著作中,他这样写道:
“……如果人的情感占据上风,就会不听从理性的判断。欲望和幻想会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会选择眼前微不足道的享乐,而放弃将来巨大的回报。他们更害怕眼前的微小痛苦,胜过将来巨大的、迟来的惩罚。因为幻想、欲望和情感看不到未来,甚至否认未来。即使是私欲也来帮忙,那么信仰的中心——心灵和理性——就会沉默,最终被征服。”
“因此,犯下大罪并非源于不信,而是由于情欲、欲望和妄念的支配,以及理智和良心的屈服。”
是的,正如贝迪乌扎曼先生所说,人的天性中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即使看到了天堂难以想象的美味佳肴,也会将其置之不理,而沉溺于眼前的罪恶享乐。就像一个饿极了的人,明明已经点好了两份烤肉,却因为烤肉要等十到十五分钟,就先吃起手边的干面包,把肚子填饱一半一样,这就是这种倾向的体现。
正如贝迪乌扎曼所说,人更害怕即将到来的耳光,而不是一个月后要面临的牢狱之灾。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感觉,地狱的惩罚对他来说太遥远了,而且真主本来就是宽恕的。
人就是这样,即使“有信仰”,也可能因为这些想法而倾向于犯罪,并在私欲的驱使下堕入罪恶。是的,犯下大罪并非源于不信。但如果这些罪恶不立即通过悔过而消除,就可能将人引向不信。关于这一点,让我们再次倾听贝迪乌扎曼的教诲:
“罪恶侵蚀心灵,使其日渐黑暗,直至吞噬信仰之光,使其变得坚硬如铁。每一桩罪恶都潜藏着通往不信(否认真主)的道路。若不及时悔过,罪恶便不会轻易消亡,它不会像毒蛇一样致命,却会像一条小小的灵性之蛇,噬咬你的心灵……”
致以问候和祈祷……
伊斯兰教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