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兄弟/姐妹,
心脏封堵术
这被描述为一颗心因亵渎和叛逆而变得冷酷和黑暗,从而无法接受信仰。
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
“每犯一次罪,心里就留下一个黑点。”
经文中也有如下记载:
“真主绝不赦免以物配主之罪,但他可以赦免他所意欲之人的其他罪过。”
(妇女章,4/48)
根据这段圣训和经文,我们理解到,最能蒙蔽心灵的黑暗就是多神论,也就是将他人与真主同等看待。如果一个人坚持多神论,并为此与信徒对抗,那么他心中的黑暗就会日渐加深和蔓延,最终吞噬他的整个心灵。这时,他几乎不可能再接受信仰和真主的独一性。正如努尔的作者所说,
“他将不再配得上善行和美德。”
这段经文是针对那些与真主使者(愿主福安之)对抗、与他作斗争的麦加多神教徒而降示的。这些多神教徒的心中完全被多神论所占据,以至于没有一丝一毫的信仰真主独一的余地。
“心封”
原文表达为:“……”。那些被关闭了引导之门的人,就是到达这个地步的多神论者。否则,对于每一个犯错、作恶或陷入多神论的人来说,引导之门都不会关闭。否则,我们该如何解释在先知时代,成千上万以前崇拜偶像的人皈依伊斯兰教呢?!如果每个陷入多神论的人的心都被封锁,那么任何多神论者都不可能成为穆斯林。因此,那些心被封锁的人,就是那些不可能回归一神论的人。而他们,正是因为滥用自己的意志而堕入这个深渊。
我们还想简要地提及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努尔全集》将亵渎分为两类:不承认和承认后又否认。
不予受理
也就是说
“不接受信仰真理”
关于
“这是一种冷漠,一种视而不见,一种愚昧的无效行为。”
据说。
不予受理
de ise
控告异端邪说并试图证明其虚妄信仰
这是第二类人,他们站在异教徒一边,与信徒对抗。
这就是所谓的“心结”,更多的是指这些情况。
”
更多
我们这样说,是因为这些人中,虽然不多,但也有一些人皈依了伊斯兰教。毫无疑问,那些彻底暴露其不信的人,无论你是否警告他们(真主的惩罚),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会相信。但这种警告和不警告对你来说并不一样,“对你来说一样”是不对的,“对他们来说一样”才是对的。因为你已经尽到了你的责任,已经展示并解释了真主的证据,你的功劳是你的,他们的罪过是他们的。至于他们不信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至高无上的真主已经封锁了他们的心和耳。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感知、思考、发现真理,以及在没有真理的情况下倾听和接受美好事物的能力。
他们原本拥有纯洁的心灵,但却失去了最初的纯真,被恶习所蒙蔽,形成了第二种习性。而这种习性也是真主所赋予的。如今,他们只顾及自身,只追求自己的欲望和愿望,只为满足个人和私欲,不再理会其他任何事物。那些本应用来理解真理的心灵,其所有活动和能力都被私欲所吞噬,即使是为了未来的利益,他们也固执地拒绝接受超越眼前欲望的真理,他们……
“难道我们没有让你们活到足以接受劝诫的年纪吗?”
(法特尔,35/37)
根据经文,他们已经完成了真主赋予他们的思考阶段,而如今,不信道已经成为他们完全显露的所得、习性和第二次创造。他们既不思考真理,也不思考如同心灵般属于灵魂的证据,更不思考如同《古兰经》般始终清晰的灵性和理性奇迹,甚至他们既不听,也不想听,知道对他们来说毫无益处,即使知道也不会接受。除此之外,他们的眼睛上还蒙着一层纱……
在可见的世界里,他们即使想看,也看不到世界的形状、矿物的形成、植物和动物的状态、解剖学等可见的证据,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蔽了。他们被愚昧、欲望、邪恶和自私的帷幕遮盖了。例如,他们每天都仰望天空,看到令人愉悦的景色,却看不到、也想不到,这小小的眼睛,这小小的瞳孔,是如何通过一瞬间的光线,理解远处广阔无垠的外部景象的。他们饿了就去吃面包,却想不到、也看不到,他们是如何感知外部的面包,以及如何、凭借什么才能与面包产生联系和协调……因此,他们失去了理解真理所必需的三种知识来源:健全的心智、健全的感官和接受信息的能力。
– 心脏是如何被封印的?
众所周知,封印通常用于信封、容器、盖子和门等物品上。人的心如同知识和信息的容器和盖子,我们的理解都储存在那里。耳朵也像一扇门,听到的东西都从那里进入。特别是关于过去、未来和现在隐秘事物的消息,以及书本中的概念,都是通过听觉来了解的。因此,心的封印类似于信封的封印;耳朵的封印类似于门的封印。先知(愿主福安之)在圣训中曾说过:
“罪恶第一次发生时,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黑点,也就是污点。如果罪人悔过、忏悔和祈求宽恕,那么心就会再次闪耀光芒。如果他不悔改,罪恶再次发生,那么污点就会增加,然后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污点就像一层外壳一样覆盖整个心脏,正如《穆塔菲芬经》中所说……”
“不,他们所作所为,已使他们的心蒙上了污垢。”
(穆塔菲芬章,83/14)
这就是经文中“rayn”的含义。
(参见《提尔米济圣训集·经注篇》第83章第1节;《伊本·马哲圣训集·禁欲篇》第29节)
这段圣训表明,罪恶持续不断地侵蚀着人心,如同给心蒙上了一层外衣。这时,正如经文中所示,真主就会对其进行封印和压制。那罪恶的污点就会印刻在心上,无法抹去。起初,它如同墨水滴落在光洁的纸张上,可以擦拭干净;但之后,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无法清除。换句话说,它会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根深蒂固的恶习。那时,既无法消除,也无法改变,既没有信仰的道路,也没有摆脱不信的办法。
获得这种封印和压制的力量是来自仆人,而创造这种力量的是来自真主。
因此,此处将“封印”( ختم)归于真主,并非理性的比喻,而是如逊尼派所理解的那样,是真实的,并非强迫( جبر)。这段圣训和经文多么巧妙地阐述了道德中的习惯问题。它们多么巧妙地说明了道德和宗教的价值在于坚持和习惯。这一点是教养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宗教角度来看,坚持犯错与不犯错的区别也就在于此。将罪恶视为合法,将禁忌视为合法,这本身就是不信,也与此有关。在信仰问题上,对于不信者而言,这种习惯的结果,这种后天养成的习性,这种坚固的品性是什么样的,那么在行为方面,对于信徒来说也是如此。
习惯成自然,善行如此,恶行亦然,久而久之便难以改掉。
生命的进程意味着养成这种习惯。最初的创造与人的意志无关,但在习惯的养成中,人的意志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最终的创造仍然是真主的。因此,在这些事情上,不像最初的创造那样存在强迫。同时,人也没有创造力,只有获得的能力。人一方面接受被创造之物,另一方面获得将被创造之物,他的心是真主创造和创造过程的途径。人不是主体,而是代理人。如果真主一开始没有赋予他们心灵,或者赋予他们一颗被预先封印的心,那么就会存在强迫。然而,经文并非如此说。
因此,像一些欧洲人那样,试图用这些经文来证明强迫(胁迫)是错误的,这是对经文的误解。
即使真主知道这些不信道的人不会信道,但他仍然要求他们信道。因为真主的知识不会出错,所以……
“这难道不是一种无法克服的信仰吗?”
问题是这样提出的。但应该这样理解:这个提议并非根据第一次创造而力所不及,而是为了它而提出的。虽然根据第二次创造是力所不及的。但它并非为此而提出,只是被知晓而已。根据《古兰经》的智慧和伊斯兰教义,知识中没有强迫的行为。由此,
“没有智力上的必要性”
他们也这样说。强迫和必要性是意志和创造的产物。
真主
知道某事的前因后果,并不意味着他会去做这件事,或者让别人去做这件事。
知者不必为,为者不必知。即使是意愿付诸行动,也取决于能力(力量),以及与力量相伴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发现,即使在我们自身,也存在着许多知识和力量,它们并不受意志的支配,也未能付诸行动。
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
知识、意志、力量、创造,这些都是属性。因此,真主的全知全能并不意味着强迫。真主在仆人意愿和所提及的力量之后创造了印记,而所提到的提议最终以一种暂时的、易变的方式变得力不从心。这既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而且,它也理应如此。
总而言之,命运并非强迫。
这些是,
真主
他并非因为知道而成为异教徒,而是因为他们是异教徒,并将成为异教徒,所以真主如此知晓,如此注定。
如果考虑到那些不信者的结局,这很容易理解。他们没有救赎,只有巨大的惩罚。因为他们缺乏上述的信仰和对来世的坚定信念。每当提到真主、真主的经典、先知和来世时,他们封闭的心就会挣扎、跳动,他们封闭的耳朵就会嗡嗡作响,他们蒙蔽的眼睛就会颤抖、四处张望。死后,他们将遭受地狱的惩罚。
致以问候和祈祷……
伊斯兰教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