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摆脱世俗的羁绊?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在压力重重的伊斯坦布尔这样的地方,我们该如何沉思冥想,才能获得真主的喜悦呢?

答案

尊敬的兄弟/姐妹,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怀着万物皆为真主所造的认知去观察宇宙中的一切,时刻意识到自己身处真主的面前,并时刻铭记死亡终将降临于我们。”

可以概括为:

假设我们两个朋友,突然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世界。周围一片荒凉,除了我们,没有其他人……我们惊奇万分,不知所措,这时,我们面前的地裂开,一棵树长了出来。它迅速生长,我们在它的树荫下休息了一会儿。

然后,树枝上的果子开始成熟。我们摘下来吃。过一会儿,一只动物慢悠悠地走到我们身边……我们挤它的奶,然后喝掉。我们想四处走走。远处,另一只动物飞奔而来。它停在我们面前。我们骑上它,四处游荡一会儿……


我们能否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对待所有这些事情,不感到惊讶,也不带任何情感?

用诗人的话来说:


“我是谁?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说吗?难道我们的心不会激动地跳动吗?面对所有这些恩惠,询问并了解我们应该向谁以及如何表达感谢,难道不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吗?

现在让我们换个场景。我们不再孤单。我们周围环绕着成千上万的人。最后,让我们看看当今世界的人口数量。为我们服务的动植物数量越来越多。然后,让我们看看我们面前的动植物物种。

然后让我们扪心自问:


“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我们现在无法像独处时那样,怀着激动、惊奇和满腔的感激之情呢?事实上,我们的惊奇感不应该更强烈吗?难道是人群、高楼、喧嚣、流言蜚语以及生计的奔波遮蔽了我们的思想吗?


沉思:

思考任何问题,费尽心思,深入思考,并意识到事情的本质。

“Tefekkere”这个动词,是三个字母组成的。

“fekere”

源于动词。词根是fekere,由此衍生出……

思考,沉思,冥想



伊夫泰克雷

这两个词的意思相同。沉思的反义词是无思和不思考。


沉思

这是人类独有的特性。人凭借思考而区别于其他生物,并凌驾于其上。思考只能针对心中能够想象的事物进行。因此,思考真主创造的万物是可能的。

但是,对真主本体的思考是不可能的。

因为真主绝不能以任何形象来描述,也不能以任何形式来想象(伊斯法罕尼,《词汇集》,伊斯坦布尔,1986年,第578页)。

对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影响最大的经文之一与沉思有关。

有两个人拜访了阿伊莎(愿主喜悦她)。其中一人说:

“您能跟我们说说您在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身上看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当有人问到时,阿伊莎(愿主喜悦她)这样说道:

“先知(愿主福安之)夜间起身,洗漱后礼拜。礼拜时哭泣不止,泪水浸湿了他的胡须,也浸湿了他叩头的地方。清晨,比拉尔(愿主喜悦之)前来报晓:”


“真主的使者啊!您过去和将来的一切罪过都已得到赦免,是什么让您哭泣呢?”

他说:


“今晚,真主降示了一节经文,这节经文让我泪流满面。”

他说,并朗读了经文:


“天地之创造,昼夜之交替,其中确有明证,供有理智的人们思考。”


(《古兰经》3:190)。

此后,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


“凡是读了这节经文却不去思考、不去反思的人,真是可悲。”

他说。

这节经文之后,紧接着的经文解释了被邀请进行思考的理性之人的处境,其含义如下:


“他们站着、坐着、躺着,都记念真主,并思考天地万物的创造。他们说:‘我们的主啊!你创造这一切绝非徒劳,你超绝万物,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


(《古兰经》3:191)。

据伊本·阿巴斯(愿主喜悦之)传述,一些人想思考真主的本体。于是,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就此作了如下解释:


“思考真主创造的事物,不要思考真主本身。你们无法理解真主的本质。”


(参见《肯祖尔·乌马尔》,编号:5705, 5706)

洛克曼(愿主福安之)独自一人坐在僻静的地方沉思。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一个人坐着?和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不是更好吗?”

他们问道。洛克曼(愿主福安之)回答说:


“长时间独处更有利于沉思冥想。长时间沉思冥想则能引导人走向天堂之路。”

奥马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曾这样谈论沉思:


“思考真主的恩典,是最高尚的功德之一。”

伊玛目沙菲仪也说:

“在任何事情上做出判断时,都要善于思考。”

他这样说,指出了沉思在方法论中的重要性。

(Ghazali, Ihya, Beirut, n.d. IV/423 et seq.)

沉思的结果是人获得广博的知识。人的知识增长,心境也会随之改变。最终,人的状态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可见,人的知识增长和行为改善,始于沉思。因此,真主在《古兰经》中阐述各种事项之后……


“……毫无疑问,这其中对于思考的人来说,蕴含着教训。”


(蜜蜂章,16/11)

这句话邀请人们沉思,在《古兰经》中还出现了五次。

(雷霆章 13:3;蜜蜂章 16:69;罗马人章 30:21;队伍章 39:42;屈膝章 45:13)。

源于同一词根的“tefekkür”(沉思)一词及其相关词语,在《古兰经》中出现了十八次。《古兰经》许多经文中都提到,对于那些能够理解、思考和认知的人来说,其中蕴含着许多教训,并使用了许多表达“tefekkür”含义的词语。


正如积极思考一样,也有消极思考。

错误的思考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只有拥有健全心灵的人才能进行健康的思考。伊斯兰教所要求的思考,无疑是健康的思考。以下是一些邀请人们进行这种积极思考的经文的含义:


“是他铺张了大地,并在其上安置了稳固的山岳和河流,并在其上创造了各种果实的成双成对。他使夜幕覆盖白昼。这其中确有为思考的人们而设的迹象。”


(雷霆,13/3)


“他从天上降下雨水,你们可以饮用,也可以用来灌溉树木和植物,使它们生长。他用雨水为你们生长庄稼、橄榄、枣椰树、葡萄和各种水果。这其中确有迹象,对于那些思考的人来说。”(《古兰经》16:10-11)


“假若我把这本《古兰经》降示到一座山上,你必看见那座山因敬畏真主而谦逊,而崩裂。我为人们设这些譬喻,以便他们思考。”


(哈希尔章,59/21)

例如,

“尘世生活是短暂的,来世生活是永恒的。将永恒的事物置于短暂的事物之上,才是更好的选择。”

听从“为来世而努力”这样的劝告,并以此为行动准则的人,通过模仿他人,也能走上正道。但是,通过深思熟虑得出这一结论,并据此有意识地行动的人,总是会获得更大的益处。他会自觉地远离邪恶,选择善良。同时,他也会摆脱模仿他人的束缚,成为指引他人的榜样。


摆脱懈怠、获得真主喜悦的方法之一就是思考死亡。

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无法知道自己会成为哪个男人的后代,会在哪个女人的子宫里孕育成长。现在,我们又面临着另一种无知。

我们将通过何种方式从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迁移到阴间?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会遭遇交通事故,还是心脏病突发?哪种疾病会将我们带到死亡的边缘,并最终让我们屈服于死神?

作为人类,我们完全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死神(天使)每天收取超过五十万人的灵魂。每天,他从这个世界带走一群人,一批人。其中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富人,也有穷人……最重要的是,其中有义人,也有恶人;有信徒,也有不信者……

这些纽带和支持体系向我们呐喊着: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总有一天,你也会被收割。”

当心,别被突袭。别让死神发现你正在叛逆。


“不要沉溺于享乐,而要专注于修行。不要把目光放在别人的荣华富贵上,而要放在你自己的永恒生命上;思考它,努力为它做些什么。你的死亡,应该像一个尽职尽责的士兵离开营房一样;或者像一个用正确答案填满试卷的学生离开教室一样。”


“当你老了,不要再像对待旧鞋子一样看待你那不再能支撑你的双脚。不要像对待破旧的衣服一样看待你那疼痛的身体。不要太在意这些。只要你别老去;只要你的灵魂保持活力;只要你的身体衰老时,你的内心变得强大,你的心脏变得坚韧……”


“如果你的内心因信仰和虔诚而强大,那么在你最终脱去衣衫的那一天,你的痛苦就会减少。你对世俗之物依恋越少,你离开这个世界就越容易。”


“这取决于你……但是你的修行方向不对。你越是想着死亡,就越是执着于这个世界。离开它,对你的灵魂来说,一天比一天更难。你正在不知不觉地亲手挖掘自己的坟墓。”


“然而,这坟墓世界,并非那么可怕。相反,它比尘世更美好。你们能否从那个世界安然来到这个世界,其余的就不用多想了。来到这里……”

“阴间”

他们说的是空话吗?伯扎赫,也就是帷幕……是尘世与来世之间的一条通道,一座桥梁……对于信徒来说,它比尘世更美好,比天堂更逊色……而对于不信者来说,则恰恰相反;它比尘世更痛苦,比地狱更舒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像春天和秋天。这些季节不也是帷幕吗?一个在冬天和夏天之间,另一个在夏天和冬天之间……


“趁着机会还在,好好修饰你的坟墓吧。努力修行,让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如同黎明般美好,而不是像黄昏的暮色一样。”


“我们错失了所有机会。现在,我们既无力,也无言……看到你们的疏忽,我们想对你们说些什么,甚至想大声疾呼。但如今,我们的嘴唇、舌头、声带,甚至连空气都已与我们无关……现在,我们的身体正被抛弃,任其腐烂,回归尘土。即使我们想走一步正道,也已无力为之。总有一天,你们也会像我们一样,因为没有更好地珍惜生命而发出叹息。”

死亡是赋予人类的有限意志的最终界限。

生命、灵魂和自由意志……

三人的葬礼一起举行。对我们来说,这三个人都已成为过去。现在,我们正处于为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第一站。我们在这里品尝着我们微薄意志的苦乐果实。我们所拥有的所有机会都已结束。我们完全处于真主绝对意志的掌控之下。我们只能享受他所恩赐的快乐,或者承受他所意愿的痛苦。我们也将按照他的意志离开这个世界,进入来世,而不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而是在真主的统治下接受审判。


我们等待着末日审判,而你们却在逃避死亡;这难道不奇怪吗?

死亡就在你们眼前,而我们早已把它抛在身后。即便如此,你们仍然为我们感到悲伤,为我们感到痛苦。


“坟墓,要么是天堂花园中的一个花园,要么是地狱深渊中的一个深渊。”

你们一定听说过那段圣训。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正实践着那段圣训的意义。我们给你们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忠告是:

“要这样度过你的一生,让你的坟墓成为你的一小片天堂。”


死而复生者

我们面前有一个不容忘却的重大真相,但我们却竭尽所能地去遗忘它:死亡。

我们最大的补救措施是:

“要常常记念那使美味变苦的死亡。”

圣训…

这段圣训劝诫我们经常忆念死亡,并认真思考死亡的意义。忽视这一劝诫并非明智之举,因为闭上眼睛并不能掩盖任何真相。那些逃避思考死亡和未来的人,只不过是在走向坟墓的路上倒退而已。

明智并非忘记死亡,而是在意识到尘世之旅终将走向坟墓、以死亡告终的前提下,寻求超越死亡、将其抛诸身后的方法。


一个忘记自己烦恼的病人

短暂的轻松可能会让人感到舒适,但这却会加剧病情。这种短暂的快乐带来的痛苦将会持续很久。


忘记考试,

这或许能给学生带来暂时的娱乐,但这种疏忽的后果却是痛苦、折磨和煎熬。


一个挥霍无度的商人,

短暂的享乐会带来欺骗性的快乐。但这种享乐最终会导致破产……


我把那些试图忘记死亡的人比作这样的人:

当你坐在房间里,或者在公园里休息时,你注意到一只孤零零的虫子。你打算花点时间观察它,于是弯下腰,把手伸向它。虫子立刻掉头,以它自己的速度——相当快地——逃跑了。

你饶有兴致地看着它逃窜。它跑开了,躲到比如一个被扔在地上的火柴盒后面。你稍微探出头,继续观察它。你仿佛能感觉到它紧张地呼吸着。

这时,另一只虫子来到它身边。那只逃离你的虫子对另一只虫子说:


“我刚才死里逃生。突然出现了一片黑暗,我立刻逃跑了。谢天谢地,我活下来了。”

仿佛听到了他说……

我们面对死神时的处境也差不多。

无论我们去哪里,躲藏在什么后面,沉迷于什么娱乐,用什么来消磨时间,结果都一样。它时刻注视着我们,等待着来自主的命令来夺走我们的灵魂。


所以,逃避死亡并非明智之举。

明智的做法是热爱死亡,并努力将我们的灵魂纯洁无瑕地交付给死神。不考虑未来,忘记死亡,这绝不是人类应有的生活哲学……在这方面,他无法与动物竞争。在这张垫子上,他总是会摔倒。因此,他应该寻找另一个领域……

关于死亡的另一段圣训:


“人睡着了,死了就醒了。”

人只有在死后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渺小和卑微,世界的虚幻和短暂,以及来世的迫近。这段圣训告诫我们,要在死前觉醒,规范自己的生活……

最后,还有一段圣训教导我们认识死亡的真相:


“死前先死。”

生前死去……这种死亡只属于那些杰出的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向他们看齐……

遵从这一诫命的人,会把自己的身体和包围着他的宇宙都视为助手……他把世界看作旅馆,把身体看作寄托。他不会沉溺于其中,迷失自我。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可以说是生前已死。

人死后才开始清算一生,那么,在世时就清算人生的人,就等于在死前就已经死了。

尘世的终结意味着进入新的生命。因此,在今世就为来世做准备的人,在死之前就已经“死”了。


死亡会夺走人的眼睛和舌头,就像夺走人的其他器官一样。

他已经失去了阅读和讲述的恩惠。 想到这一点,一个在这里学习将来有用的东西,在这里倾听将来会被谈论的事情的人,就等于在死之前就已经死了。

死亡会终结生物的爱与恐惧……对于死者而言,被生者赞扬与被生者贬低并无区别,如同夏与冬并无区别。那些不重视世人赞扬与贬低的人,

“不以拥有为喜,不以失去为悲”

人活着的时候就等于死了。


最重要的是,人死后会回归真主,回到主的身边。

那些在死前就已“死去”的人,在今世就已回归真主;他们按照真主的旨意生活;他们在今世就已寻求真主的慈悯,并畏惧真主的惩罚。这些幸福的人们,在来世也将回归真主,但这种回归对他们而言,将表现为与真主相遇并获得真主的恩典。


死亡意味着个体意志的终结。

因此,那些在死前就已“死去”的人,在生前就已成功地抛弃了自己的个人愿望和私欲,服从于真主的普遍意志。他们不为私利而有所求,所有的愿望都在合法范围内。这样,他们就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自己的个体意志,并体验到死前“死去”的乐趣。

我思忖着,世界运转不息,人也随之变化万千。细胞如同落叶般不断凋亡,同时又像花开般不断生成新的细胞。而人除了旁观这一切,又能做些什么呢?他既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无法保证未来会怎样……既然这一切都非人力所能掌控,如果我们也能在与我们意志相关的事务中放下执念,也就是说,不去违背真主的意愿,那我们将无比幸福。


未死先亡;

这真是尘世间莫大的恩典,莫大的幸福。众所周知,人在地上时,会害怕雷声,恐惧闪电,躲避雷击……但如果乘飞机穿过云层,飞到云层之上,就能看到太阳,摆脱之前的恐惧。那些在死前就领悟了死亡奥秘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经历了死亡,在今生就经历了末日审判,在这里就完成了他们的清算,并作为顺服的仆人回归真主。自我意识再也无法束缚他们,因为死人没有自我。自然界也无法吸引他们,因为死人与自然界不再有任何瓜葛……

他们遵从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教诲,在世间……

“怪异和陌生”

他们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从内心深处放弃了尘世,对尘世的欲望和追求如同死人一般。他们将自己的微薄意志奉献于真主的旨意,并顺从命运。他们没有逆流而上,而是毫不费力地到达了彼岸。


抵抗之骨

我正在拔牙。医生费力地拔着我的牙,而我的牙齿仿佛也在拼命抵抗,不肯从牙龈上脱落。在吗啡的麻醉下,我没有感到疼痛,反而饶有兴致地想象着这令人难忘的景象。这让我联想到了死亡。

我当时想:这颗牙齿,在拔掉之前,与牙龈、口腔、大脑,简而言之,与整个身体都有关联。但一旦拔掉,它就失去了所有这些关联。它不再是牙齿,而是一块骨头。死去的人不也是这样吗?在他死之前,他的身体与空气、食物、地球的旋转、太阳的升起、春天的到来等等许多事件都有关联。但随着死亡的发生,当灵魂离开身体时,空气、水、春天、眼睛对他来说都失去了意义。世界是否旋转,太阳是否升起或落下,天气是否变暖或变冷,所有这些都与他无关了。


我们终将尝到死亡的滋味,也就是见证灵魂从肉体中脱离的那一刻。

我们的眼睛将不再能看见,我们的耳朵将不再能听见。我们的胃将不再感到饥饿,我们的额头将不再流汗……一切都将结束。我们的身体将被埋葬在泥土里……

你们知道腐烂的鱼吗?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曾经吃东西、被滋养的身体,这次将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

我们仰望星空的眼睛,甚至连爬进眼里的蚂蚁都看不见。我们曾经在娱乐场所间奔波的双腿,如今也只能无力地伸展着,供昆虫们享用。

就像参观历史遗迹的游客一样,对于那些从我们的嘴巴、鼻子和耳朵里爬进去的蚂蚁,我们只能像那历史遗迹一样保持沉默,无言以对。

一边是男人,一边是女人,他们僵硬地躺在那里,任由昆虫啃食,而他们的灵魂将接受他们所犯叛逆罪行的第一次审判;他们将尝到他们将要遭受的痛苦的最初滋味。


别问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就是在梦中体验过这种小小的例子吗?

当我们的身体躺在床上时,我们的灵魂难道不是在监狱里遭受折磨吗?当我们汗流浃背地醒来,发现自己安然无恙地躺在床上时,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如果我们能像一位末日旅人一样,好好地安排我们的生活,那么坟墓对我们来说将是“天堂花园中的一个花园”,而当我们进入这个花园时,我们会因为抛弃了尘世生活而感到欣喜。


“真主给予穆罕默德先知(愿主福安之)‘至高地位’,这预示着他将对整个穆斯林世界行使伟大的代祷权。”


(射线)


“你将在末日审判日拥有这样一位代求者。为了赢得他的代求,请遵循他的圣行!”(《书信集》)


致以问候和祈祷……

伊斯兰教问答

最新问题

今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