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那些以“真主是某种存在,但并非像其他存在那样”开头的关于信仰的知识?

问题详情


《大教义学》中提到:


“真主是存在,但并非如同其他存在物。他的存在超越了形体、本质、属性、界限、对立、同等和伙伴。正如《古兰经》中所述,他有手、脸和灵魂。真主在《古兰经》中提到的手、脸和灵魂等,都是无定性的属性。不能说他的手是他的能力或恩惠,因为那样就否定了属性。这是卡德里耶派和穆尔太齐莱派的观点。如同他的手是无定性的属性一样,他的愤怒和喜悦也是他的无定性属性中的两种属性。”


– 应该如何理解这段话?

答案

尊敬的兄弟/姐妹,

– 这里强调的是,

这是指接受《古兰经》和圣训中提到的属性,而不进行任何曲解。

既然经文和圣训中已经表达了这些内容,那么就应该接受同样的表达方式。因为否则,对这些属性进行解释,就意味着放弃它们的字面意思,也就是否定/忽略这些属性。这通常是先贤学者的观点。

例如:

“上帝之手”

存在,但它不像其他存在那样是物质的。真主所意愿的都是正确的。但由于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将它们的真相托付给真主的知识。

其中包括艾布·哈尼法

先贤学者们

大多数人的观点都集中在这里。

– 与此相对,逊尼派的信仰领袖们是

阿布·哈桑·阿什阿里和阿布·曼苏尔·马图里迪

从…开始的时期

“后世学者”

获得“圣训派/伊斯兰学者”称号的学者们认为,这些属性是隐喻性的,因此需要解释。

因为,《古兰经》承认存在隐喻经文,并接受诠释的方法。既然其他方面的隐喻经文可以诠释,那么隐喻属性也应该可以诠释。

–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的学者,在承认真主的属性、避免否定和比拟方面都达成了共识。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

对含义隐晦/比喻性的形容词进行解释/解读

主题是。

– 后世学者认为必须进行诠释是有其正当理由的。例如:在先贤学者时期,人们的思想纯净,信仰坚定,怀疑的途径被封闭,顺从是一种品格。然而,后来,人们的信仰普遍不如以前坚定,顺从之心减弱,随着希腊哲学的翻译以及与不同文明社会交往的增多,各种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对那些表面上似乎证明真主具有肉体属性的属性进行诠释是不可避免的。

否则,就会出现一种与《古兰经》精神相悖的真主概念。邪教对这个问题的纠缠也表明了这些解释的必要性和真实性。

举个例子:

在《古兰经》中

“至仁主(真主)已升上宝座。”

根据经文的字面意思,完整的解释如下:

“真主坐在被称为‘阿尔什’的宝座/御座上,人们认为它位于诸天之上。”

这种观念既不符合宗教教义,也不符合理性、逻辑和现实。因为“阿什”(Arş)如同天地一样,是受造物,是后来才被创造出来的。作为永恒存在的真主,不可能需要坐在他自己后来创造的一个宝座上。永恒的存在……

-即使只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不可动摇的真理,即它不会发生变化。然而,

“征服阿拉什”

表面上的变化或移动,指的是从原来的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

从这个角度来看,后世学者对这节经文的解读是:

“正如真主独自创造了宇宙,他的统治/管理/主宰也是独一无二的。”

而这种解释是正确的,并且完全符合伊斯兰教关于真主的观念精神。


致以问候和祈祷……

伊斯兰教问答

最新问题

今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