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巨富,当然,他们也懂得感恩。一个穆斯林可以有这样的目标吗:我必须变得非常富有?也就是说,我们宗教对追求财富的态度是什么?
尊敬的兄弟/姐妹,
为了服务伊斯兰教而渴望富有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避免陷入私欲的陷阱,不能贪婪。为了致富而吃哪怕一口禁食之物,才是最大的贫穷。
财富需要承担一些宗教义务,例如天课、朝觐、宰牲、施舍、慈善等。虽然这些财富是合法的,但如果未能履行这些义务,未能用于这些宗教仪式和帮助他人,则会被谴责。
另一方面,伊斯兰教不仅提倡物质财富,即世俗的、短暂的、易逝的财富,更提倡心灵和行为的富足(虔诚和美德)。真主创造了不同天赋和能力的人,给予他们不同的恩惠,以此考验他们,并告诫人们财富不应只在富人之间流通,而应惠及大众(《古兰经》59:7),为此,真主命令富人缴纳天课、施舍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缩小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物质和精神差距,促进互助,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一个稳固的社会结构。
即使履行了宗教义务,富人也不能挥霍财富,过着奢华浪费的生活,以至于让别人羡慕嫉妒。无论是赚钱还是花钱,都不能偏离正道。因为每一种恩惠都应该以其同类的方式来感恩,所以财富的感恩应该通过帮助穷人来实现。另一方面,囤积,也就是封锁财产和金钱,不将其投入生产、贸易、消费等经济活动中,在宗教上也是不正确的。真主喜爱那些努力工作、赚钱,并将收入用于有效和有益的地方的仆人。财富应该既能用于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又能用于施舍,从而增加社会幸福和福祉,以此来感恩。
(伊斯兰百科全书,财富条目)
为了避免人们沉迷于尘世的浮华和诱惑而忘记来世,真主安拉在《古兰经》中强调了尘世生活的短暂和虚无,并阐述了来世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真实存在:
“尘世生活不过是娱乐和游戏,来世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如果他们知道(来世生活更好),他们就会选择来世。”
(蜘蛛, 29/64).
《古兰经》列举了人类所贪求的各种恩惠,并阐明这些恩惠并非来世生活的最终目标:
“人们被诱惑去追求那些令人心动的女子、儿子、成堆的金银、良种骏马、牲畜和庄稼。这些都是尘世生活中可以享用的东西。而真正的归宿是在真主那里。”
(阿勒·伊姆兰章,3:14)。
这些经文通过比较,阐述了尘世享乐的微不足道,从而鼓励人们追求永恒不朽的来世福祉。从这个角度来看,鼓励人们追求精神美德,能够磨灭人们对尘世享乐的欲望。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所说,来世生活是中心,是根本目标和目的;尘世生活必须以来世为准则:
“真主啊,只有来世才是真正的生命。”
(布哈里圣训集,Rikâk篇,1;圣战篇,33, 110;穆斯林圣训集,天课篇,109;奈萨伊圣训集,天课篇,80)。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对尘世财富的态度如下:
“如果我拥有像乌胡德山一样多的黄金,除了我为偿还债务而留下的之外,我很高兴我的身边不会有超过三夜的黄金。”
(布哈里圣训集,愿望篇,2;劝诫篇,14;穆斯林圣训集,天课篇,31, 32;伊本·马哲圣训集,禁欲篇,8)。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生活遵循节俭和知足的原则(艾哈迈德·本·汉巴尔,VI/19)。知足并非意味着少工作或懒惰。
卡纳特
这是对真主安拉为人类所预定的一切感到满足。萨阿德·本·阿比·瓦卡斯曾这样劝诫他的儿子:
“儿子!当你想要财富的时候,也要同时祈求知足。因为,不知足的人,即使拥有财富也无法变得富有。”
正如这段忠告所表明的那样,知足是一种精神和道德品质。
卡纳特
有时也指在行为上采取中庸之道。事实上,阿卜杜拉·本·阿姆尔·本·阿斯曾来到先知(愿主福安之)身边,请求关于礼拜和斋戒的建议。尽管先知(愿主福安之)只建议他做少量的事情,但阿卜杜拉·本·阿姆尔却说他有能力做得更多。后来,当他衰弱变老时,他后悔地说:
“我真希望我能满足于按照先知(愿主福安之)的教导去做礼拜。”
(艾哈迈德·本·汉巴尔,第二卷/第200页)。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曾说过,知足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财富,他总是这样祈祷:
“主啊,求你使我满足于你所赐予我的食物,并使这食物对我来说是吉利的。”
(《揭秘隐秘》,第二卷/151页)。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用以下简洁的语言总结了知足和知足的结果:
“知足常乐,你就能成为最感谢真主的人。”
(伊本·马哲,《苦行》,24)。
(伊斯兰百科全书,Kanaat出版社)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信息:
招致灾难的财富
请解释一下“穷人比富人先入天堂”的圣训?
人们在享受世界恩惠方面的差异,从神圣正义的角度该如何解释?
致以问候和祈祷……
伊斯兰教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