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人们能看到死者的灵魂吗?我认识的一个人说,他在节日祈祷后拜年时,以及去墓地祭拜亡者时,看到了他已故的叔叔。这可能吗?灵魂能显现出来并造成伤害吗?
尊敬的兄弟/姐妹,
亡者在阴间相遇:
阴间里的灵魂分为两类:享福的灵魂和受苦的灵魂。
根据伊本·凯伊姆的解释,受苦的灵魂无法彼此相见,他们如同被囚禁一般。而那些自由的、享受恩典的灵魂则可以相聚、会面、互相探望,并讨论尘世中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每个灵魂都与在功德上与自己同等、同级别的同伴在一起。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灵魂则位于至高境界(Refiku’l-A’lâ)。
在《古兰经》的《妇女章》中:
“凡是服从真主和使者的人,他们将与真主所恩赐的先知、诚实者、烈士和善人同在。他们是多么美好的伴侣啊!”
(1)
经谕指出,这种相伴存在于尘世、阴间和来世这三个世界。在这三个世界里,人都会与所爱之人相伴。(2)
这节经文中预示着灵魂将在阴间相遇。因为这节经文的降示原因如下:
一位圣门弟子因想到自己死后,先知(愿主福安之)的地位将远高于自己,而自己将与先知(愿主福安之)分离,便感到悲伤哭泣。先知(愿主福安之)问他悲伤的原因:
“真主使者啊,我们无法忍受与您分离。您去世后,您的地位将高于我们,我们将无法再见到您。我该如何忍受您的离去呢?”
他倾诉了自己的苦衷。此事之后,上述经文降示(3),告知那些热爱真主和先知的人,无论在阴间还是在来世,都将像在尘世一样,与先知同在。
真主在《古兰经》中( آل عمران章)告知,殉道者是活着的,在他们的主那里享受着恩典,并向他们身后的人们传达了没有恐惧和悲伤的喜讯,他们因真主的恩典和慈爱而感到喜悦。(4) 这节经文也表明,在阴间世界,灵魂们彼此相遇并交谈。因为经文中提到的……
“他们互相报喜”
词语,
“他们希望得到好消息”
正如其字面意思一样,
“他们欢欣鼓舞,互相报喜”
也有这个意思。(5)既然他们互相报喜,那就说明他们彼此见面交谈过。
艾布·胡莱勒传述,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
“天堂的居民一定会互相拜访。”
他曾说过。(6) 据记载,信士的灵魂在阴间世界将进入天堂。因此,这段圣训中提到的天堂居民,可能指的是在阴间世界进入天堂的人。 阿布·塔利布的女儿乌姆·哈尼(40/660)所传述的以下圣训也证实了这种理解:
有一天,乌姆·哈尼问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
“我们死后还能见面,还能互相探望吗?”
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的回答是:
“灵魂如同一只吃着天堂果实的鸟儿。到了审判日,每个灵魂都会回到自己的肉身。”
(7)
从这个回答也可以看出,信徒的灵魂在天堂里是可以互相见面的。
伊本·阿比·杜尼亚转述的一则消息中也提到了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
“死人会互相认识吗?”
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真主使者(愿主福安之)的回答是:
“是的,我以掌握万能之力的真主发誓,他们彼此认识,如同鸟儿在树梢上彼此认识一样。”
形式是这样的。(8) 这个问题是比什尔·本·巴拉·本·马鲁尔的母亲问的,当她得知死者之间会互相认识和了解后,立刻来到贝尼·塞莱梅一位垂死之人的身边,并托他向儿子比什尔问好。(9) 在另一个版本的圣训中,提到灵魂们会在天堂像鸟儿一样相遇并互相认识……
“好心人”
已被提及。
比拉尔·本·雷巴赫(卒于20/641年)临终之际,他的妻子开始哭泣哀嚎。比拉尔说:
“多么大的喜悦,多么大的快乐。也就是说,我将与爱人穆罕默德和他的团队团聚。”
他开始说:(10) 在这里,比拉尔预示着他将在阴间与真主使者(愿主福安之)及其同伴相遇,并且像在尘世一样,在那里与他们同在。(11) 他用这句话提醒他的妻子,她不应该悲伤哭泣,而应该感到高兴。
白哈基以优良的传述链从伊本·阿巴斯那里引述的一段关于坟墓审问的圣训中提到,在坟墓中回答得好的信徒的灵魂将与其他信徒在一起。(12)
又见贝哈基
《信仰的枝条》
据阿里·本·阿比·塔利布传述,先知阿里曾说:
“有两个信徒和两个不信道的人是朋友。其中一个信徒死了。当他得到天堂的喜讯时,他想起了他的朋友,说道:”
“主啊,我的某某朋友总是劝诫我服从你和你的使者,劝我行善,劝我远离邪恶……”
他祈祷说,希望他死后,他的朋友不会误入歧途,并且他所得到的恩惠也能赐予他的朋友。后来,当他的另一个朋友也去世后,他们的灵魂相遇,并互相说道:
“多么好的兄弟,多么好的朋友,多么好的知己”
他们说。当两个不信教的朋友中的一个死去并被告知将遭受惩罚时,他会想起他的朋友并说:
“主啊,我的朋友总是怂恿我背叛你和你的使者,让我作恶而不行善。主啊,在他之后不要引导他走向正道,让他也尝尝我所受的苦难,像你惩罚我一样惩罚他。”
然后另一个也死了,他们的灵魂相遇后,彼此说道:
“真是个坏兄弟,真是个坏朋友。”
他们说。”(13)
由此可见,善恶之灵在阴间相遇。
据阿布·卡塔德和贾比尔传述,关于为亡者制作精美寿衣的圣训,苏尤蒂和贝哈基的传述版本如下:
“他们一定会互相探望彼此的坟墓。”
句子也包含在内。(14)
贝哈基
“伊斯兰信仰的支柱”
在转述了阿布·卡塔达(54/673)的圣训后,他指出,这则圣训与《古兰经》中关于烈士的经文( آل عمران 3:169-170)相符,该经文也提到了烈士的供养问题。(15)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在登霄之夜与亚当先知(愿主福安之)相遇时,看到亚当先知左右两侧有一些阴影,当他询问这些阴影是谁时,被告知那是天堂和地狱中人们的灵魂,(16) 这也证明了在阴间,好人和坏人——正如阿里(愿主福安之)所说——将在一起。
灵魂在阴间彼此相遇交谈的证据之一,就是圣训中提到的,信士的灵魂升入天堂后,会受到慈悲之人的迎接,并询问尘世和尘世之人的消息。据艾布·艾尤布·安萨里传述的圣训,先知(愿主福安之)说:
“当信士的灵魂被收走时,他会在真主那里受到慈悲之人的迎接。”
(17)信徒的灵魂,比你们中的某人见到远方心爱之人还要高兴,他们会以这种方式迎接新来的信徒的灵魂,并询问“某某人怎么样了”等等。
这时,(带来亡者灵魂的天使)会说:
– 让他休息一下吧,给他点时间。因为他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对他说:
– 如果他说:“他死在我之前”;
– “我们属于真主,我们必将回归真主”,他们说,他已前往哈维耶(烈火地狱),那是永恒的居所。那真是个糟糕的地方,真是个糟糕的惩罚者。(18)
据说,阿卜杜拉·本·穆巴拉克也曾说过这样的话:
“坟墓里的人都在等待消息。当有人去世后,他们会问他:‘某某人做了什么?某某人又做了什么?’ 对于某个人来说:”
“他死了,你们没收到消息吗?”
说:他们说:“我们属于真主,我们必将回归真主。”
“他走了一条和我们不同的路。”
他们补充道:“(19)”
赛义德·本·穆赛耶布(卒于94/712年)也曾说过:
“人死后,(先他而死的)孩子会像迎接远方归来的游子一样迎接他。”
他/她说。(20)
这些圣训和传闻表明,死者在阴间彼此相遇,并从新近去世并加入他们的人那里得到消息。这些传闻也支持了这样的说法:子孙后代和近亲的善行会呈现在坟墓中的父亲和亲人面前,他们会因亲人的善行而高兴,也会因他们的恶行而悲伤。
坟墓里的人知道他们留下的亲戚朋友所做的事情,为他们的善行而高兴,为他们的恶行而悲伤。(21) 穆贾希德对此有如下可靠的传述:
“人在坟墓中,会因其子孙后代的善行而得到喜讯。”
(22)
据传,赛义德·本·朱拜尔(卒于95/714年)也曾说过:
“死者必知生者之事。凡曾有亲人亡故者,无不闻其后世亲属之消息。若闻佳音,则喜悦欣慰;若闻恶讯,则悲伤忧愁。”
(23)
艾布·达尔达(卒于32/652年)也曾这样祈祷:
“主啊,我向你祈求,免我做那会使我死后蒙羞的事。”
(24)
阿卜杜拉·本·穆巴拉克也转述了圣门弟子阿布·艾尤布·安萨里的话:
“活人的行为会呈现在死者面前。如果他们看到善行,就会高兴,互相报喜;如果他们看到恶行,就会祈祷:‘主啊,请您让他远离恶行。’”
(25)
从上面关于询问新亡者消息的描述可以看出,死者实际上知道生者的消息。
-除非真主所意欲的-
我们无法确定。因此,我们理解他们在这里的知情方式是通过新来者和加入他们的人了解到的。他们从新来者那里获得消息,也表明灵魂在阴间彼此见面并交谈。
– 死者的灵魂在阴间彼此相遇交谈。那么,尚未死去、仍在世上的人是否也能与阴间的人相遇交谈呢?死者与生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
生者与亡者的对话:
生者与亡者之间的交流,分为清醒状态和睡眠状态两种。
清醒状态下会面的最佳例证和可能性证明,就是那些记载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在夜行登霄之旅中与一些先知的灵魂相遇,并教导人们探访坟墓的圣训。
真主在《古兰经》中对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说:
“你去问问我们以前派遣的众先知,我们是否曾设立过除真主外可以崇拜的神明?”
(26)
经文如此说。一些经注家认为,此处“询问”的动词仅限于夜行登霄之夜(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之旅),(27) 而另一些经注家则解释为,真主随时都允许先知穆罕默德与之前的先知交谈。根据第二种观点,将经文中绝对的词语(话语)限定在夜行登霄之夜是错误的解释。更准确的做法是按照经文的字面意思理解,认为真主随时都给予先知穆罕默德这种机会。(28)
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在世时与之前的先知会面,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对于真主的权能而言,这没有任何困难。真主使之会面,此事便发生了,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在夜间升天时,在清醒的状态下,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阿克萨清真寺)与众先知的灵魂相聚。之后,可靠的记载表明,他在天界也与他们中的一些人相聚并交谈。(29)
另据圣训记载,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曾转述欧麦尔(愿主喜悦之)的话说,先知穆萨(愿主福安之)曾向真主祈祷,希望见到先知阿丹(愿主福安之),真主应允了他的祈祷,并在先知阿丹(愿主福安之)还活着、清醒的时候,将他显现给先知穆萨(愿主福安之),使他们得以相见交谈。(30)
至于先知以外的人,在生前和清醒时与阴间的人会面,则是……
然而,只有蒙受真主恩典的人才能获得此殊荣,关于真主的忠实仆人与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以及一些伟人会面的事迹,有很多记载。(31)
扫墓者
“访客”
, 被访问者
“梅祖尔”
这也被认为是来访者在访问期间被来访者听到和知道的证据。因为如果被访问者不知道来访者,那么这就不成立了。
“mezûr = 被访问的”
不能这么说。况且,先知(愿主福安之)在教导探访墓地的礼仪时,教导人们到达墓地后要向亡者致以问候,这正是他们与生者之间关系的一部分。(32)
活人与亡者在梦中相见,则是……
正如伊本·凯伊姆所说,先知预言的一部分是真实的梦境,它表达了知识。(33) 埃尔祖鲁姆的易卜拉欣·哈克也说:
“梦见死人,无论是吉是凶,都代表着对他们现状的了解。这是为了告知死者的状况,或者为了让人保持清醒……”
(34)
他指出,梦见死人是忠实的梦境之一。
通过梦境或神迹——非先知者——所进行的这些交流和所见所闻,根据伊斯兰教义学者们的观点,并非对所有人有效,而仅仅对经历者本人(即看到这些的人)有效。然而,我们在此提及它们,仅仅是为了说明其可能性。
生者与亡者在梦中相遇,
这源于真主安拉的恩典,是由于其中一人出于某种愿望和目的,向真主安拉祈求这次会面。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活着的人祈求会面——这是我们所有人最大的愿望,也是许多信徒所能获得的——例如,希望在梦中见到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或者希望在梦中见到我们非常喜爱的、已故的亲人。
伊本·凯伊姆说:
“梦见与死者相遇并进行一些信息交流;例如,他们会告诉你‘某地有宝藏’、‘某地有某物’、‘某事将会这样发生’、‘你将在某时来到我们这里’……如果这些预言都应验了,那就证明了这次相遇的真实性。”
(35)
相传,圣门弟子萨阿卜·本·杰萨马和阿夫·本·马利克(卒于73/692年)结为兄弟,并约定死后也要互相告知彼此的情况。一段时间后,萨阿卜去世了。一天晚上,阿夫在梦中看到萨阿卜如同生前一样来到他身边,便询问萨阿卜死后审问的情况。萨阿卜说他现在很好,并感谢真主。这时,阿夫注意到萨阿卜胸前有一块黑斑,便询问原因。萨阿卜说他曾向一个犹太人借了十迪尔汗,并指明了钱款存放的地方,嘱咐阿夫将钱还给犹太人。他还预言家里的猫会死,女儿也会不久于人世,而这些预言都应验了。第二天早上,阿夫来到朋友家,发现钱款确实在萨阿卜所说的地方,便取走钱款并还给了犹太人。阿夫询问犹太人是否曾向萨阿卜借过钱,犹太人承认并说出了借款数额。于是,阿夫确信了梦境的真实性,按照朋友在梦中的遗嘱,将钱还给了犹太人。(36)
总之,
死者与生者,无论清醒时还是梦中,相见并非不可能,而是可能的。真主会为他所意欲的仆人创造这种机会。正如上述例子所示,这种情况确实发生过。灵魂不会伤害人。
脚注:
1- 女人篇,4/69。
2- 伊本·凯伊姆,《灵魂论》,第17页;苏尤蒂,《喜讯集》,第147b页;哈桑·艾尔-伊德维,《论灵魂》,第74页;罗多西扎德,《中间世界状况》,手稿,伊斯坦布尔苏莱曼尼耶图书馆,第19a页。
3-伊本·凯伊姆,《同上》,第17页;伊本·凯西尔,《经注》,第1卷,第522页;罗多西扎德,《同上》,第19页。
4-参见《古兰经》3:169-170。
5-《中介词典》,第一卷,第57页;阿塔伊兄弟,《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大词典》,第一卷,第128页;伊本·凯伊姆,同上,第18页。
6- 阿布·汉巴尔,《穆斯奈德》,第2卷,第335页。
7- 阿布·汉巴尔,《穆斯奈德》,第6卷,第425页;阿·西拉杰丁,《同上》,第106-107页。
8- Suyuti, B. el-Keib, v. 144 b.
9- A. Siracuddin,享年107岁;tbnu’l-Kayyim,ege,第19页。
10- Suyuti, B. el-Keib, v. 148 b.
11- 阿卜杜拉·西拉杰丁,享年 107 岁。
12- 参见苏尤蒂,《胸怀的解释》,第53页。
13- Suyuti, Sharh al-Sudur, v. 38b; v. 173b.
14- Suyûtî, Büşra’1-Keib, v. 147 b; Suyûtî, Şerhu Süneni’n-Nesâî, c. IV, s. 34; Hasan el-‘Idvî, age, s. 73; Abdullah Siracud
15- 苏尤蒂,《奈萨伊圣训集》,卷W,第34页;H. el-‘Idvî,同上,第73页。
16- 关于登霄夜的圣训,参见布哈里《圣训集》,礼拜篇,第一卷,第91-92页;穆斯林《圣训集》,信仰篇,第74章,第一卷,第148页;艾哈迈德·本·罕巴尔《圣训集》,第五卷,第143页;伊本·凯西尔《开端与结局》,第一卷,第97页,贝鲁特,1977年。
17- 据伊本·希班《圣训集》中阿布·胡莱勒的传述,圣训云:“信士的灵魂被带到他们那里,他们如同找到失散之物般欣喜若狂。”参见阿卜杜拉·西拉朱丁,《同上》,第106页。
18- 参见:奈萨伊,《殡葬》,9,卷四,第8-9页;苏尤蒂,《舒杜尔》,卷37a;比尔·凯布,卷144b;伊本·凯伊姆,《同上》,第20页;罗多西扎德,《同上》,卷26a;阿·西拉杰丁,《同上》,第106页。
19- 伊本·凯伊姆,19岁:比尔吉维,《穆斯林儿童的遗嘱》,第85页;比尔吉维在论述这个问题后补充说,那些没有立遗嘱就去世的人在阴间无法说话,也无法回答阴间居民的问题。(参见同上,第85页。)
20- 伊本·凯伊姆,《同上》,第19页;罗多西扎德,《同上》,第25页。
21- Rodosîzâde,第7页。
22- 伊本·凯伊姆,《同上》,第12页。
23- 哈桑·艾尔-伊德维,《同上》,第16页,埃及,1316年。
24- 同上,a. 地点。
25- 伊本·凯伊姆,《同上》,第7页;罗多西扎德,《同上》,第8b页。
26- 装饰章,43/45。
27- 参见伊本·凯西尔,《古兰经注》,第4卷,第129页。
28- 参见 Abdullah Siracuddin, 前引书, 第 109-110 页。
29- 关于此事的圣训,请参阅:布哈里,《圣训集》,礼拜篇,1,卷1,第91-92页;先知篇,5,卷4,第106-107页;穆斯林,《圣训集》,信仰篇,74,卷1,第148页;功德篇,42,卷4,第1845页;奈萨伊,《圣训集》,夜间礼拜篇,15,卷3,第215页;艾哈迈德·本·罕巴尔,《圣训集》,卷3,第120、248页;卷5,第59、143页。
30- 阿布·达乌德,《圣训集》,《圣训》,17,卷W,第226页。
31- 参见 Abdullah Siracuddin, 前引书, 第 110-113 页。
32- 伊本·凯伊姆,《同上》,第8页;罗多西扎德,《同上》,第8b页;武朱迪,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来世世界之境况》,第9a页,手稿,伊斯坦布尔苏莱曼尼耶图书馆,哈莱夫·埃芬迪分馆,编号237。
33- 伊本·凯伊姆,《同上》,第29页;罗多西扎德,《同上》,第39b页。
34- 埃尔祖鲁姆的伊布拉欣·哈克,《知识之书》,第一卷,第60页。
35岁,无子女。
36- Rodesizade, 年龄
(参见苏莱曼·托普拉克教授,《坟墓生活》,第247-258页)
致以问候和祈祷……
伊斯兰教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