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他们忘记了我们对他们的警告时,我们便为他们打开了所有的大门。最终,当他们因所得到的一切而变得骄傲自满时,我们突然袭击了他们!于是他们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希望。
– 最终,作恶的民族被彻底消灭了。一切赞美都归于万世之主真主。(安拉经,6:44-45)
问题:
1. 这个民族是谁?
2. 所有否认先知的人都灭亡了吗?
3. 他们是怎么灭亡的?
尊敬的兄弟/姐妹,
1.
从这个故事的开头,也就是:
“毫无疑问,我们曾向你之前的各民族派遣过先知。”
(但他们否认了)
我们也曾用困苦和灾难惩罚他们,为的是让他们向我们祈求。
(牲畜章,6/42)
正如经文所示,这里提到的不是某个特定的民族,而是几个未指明/不确定的群体/社群。
经文
“作恶的民族被彻底消灭了”
正如其字面意思所表达的那样,在这个故事中,受惩罚的群体并没有被单独命名,而是被统称为……
所有人的共同犯罪因素是
暴政
资质
已引起关注。
这表明真主的惩罚和愤怒并非只针对某些特定的人群,
暴政
强调了它已经并将继续惠及那些符合特定条件的人群。
我们查阅了十多种解经资料,但都没有找到关于这些被毁灭的暴君身份的任何解释。
2.
从经文的字面意思来看,所有否认先知的暴君都被消灭了。
伊玛目马图里迪在其经注中列举了一些观点,并在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施暴的民族
全部被消灭
根除。
– 在这里
压迫,邪恶
意思是。
–
最终,压迫者的根源被铲除了。
“真主保佑他们”这句话,
斩草除根
也可以理解为:
民族的根源
在声明中,
部落的终结
含义也已给出。所有这些都具有相同的含义。也就是说
当他们最后一人被消灭时,他们的根就断了。
–
作恶的民族被彻底消灭了。
用句子
他们所夸耀和自豪的东西被终结,他们的夸耀和自豪也随之消失。
似乎是这个意思。
(参见《古兰经诠释》,相关经文的解释)
3.
《古兰经》中没有关于他们如何灭亡的记载。我们也未能在任何经注中找到相关的解释。
根据《古兰经》记载的灭亡原因
《古兰经》中导致社会灭亡的原因
浪费、过分、不公平的衡量和称重
以其制作方式呈现。(1)
《古兰经》多次强调,那些因富裕而变得放荡不羁、骄奢淫逸、肆意作恶、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的社会,最终必将走向灭亡。(2)
另一方面,在信仰、道德和美德方面,以及在政治和行政方面,人们似乎并没有提及那些秉持正直和公正的社会的灭亡。(3)
暴政与不公
导致社会走向毁灭的原因之一是
压迫和不公正
让我们尝试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暴行
词语,
“zlm”
( ظلم )
词根为“zalm”,其词源意义为“zulm”,而“zulm”本身也是一个名词,具有词源意义。这个动词有时直接及物于两个宾语,有时则……
“ب”
它通常与介词“cer”连用,表示及物动词。
“太不公平了”
例如。(4)
“暴政”
这个词似乎有两个含义。
其中一个,
因为光明和黑暗是相反的,所以偏离正道,走上歧途。
另一个
也作为及物动词,
“把某物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意思是。在这个意义上,它被用作正义的反义词。因此,不给予某人应得的权利或应得的东西就是压迫。酷刑和越界行为也被称为压迫。
暴行
词语的
“把某物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或者
“不把东西放在该放的地方”
据说,所有阿拉伯语学者都一致同意这个含义。(5)
在我们的语言中,在任何事情上不公平都被视为一种暴行。(6)
暴政的反面是正义。
(7) 正如《古兰经》严厉谴责和禁止压迫一样,它也同样赞扬和命令人们伸张正义。(8)
《古兰经》所倡导的社会道德原则,旨在建立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9)
即使一个社会是异教徒社会,如果其统治者公正地对待人民,人民也公正地对待彼此,那么它也能继续存在。(10) 因此,
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对正义的推崇和对美德的追求,也就是对人类价值观的传承。
当我们结合语境来解读这些经文时,就会发现,社会倾向于压迫他人,并且不愿消除压迫,这也是导致社会惩罚的原因。(11)
经文明确指出,毁灭的最主要原因是压迫。
“你说:如果真主的惩罚突然降临你们,或者公开降临,那么,除了不义的人们,还有谁会灭亡呢?”
(12)
“如果他们稍微感受到主宰的惩罚,他们一定会说:‘唉!我们真是罪人!’”
(13)
正如所见,导致毁灭的腐败因素在《古兰经》术语中是这样描述的:
暴政
可以用以下概念来概括。(14)
经文中写道:
“我们曾突然袭击许多城市,那时他们正沉睡在夜色中或白昼的安宁里,我们毁灭了他们。当我们的惩罚降临他们时,他们除了说‘我们确实是罪人’之外,什么也说不出来。”
(15)
《古兰经》中的以下经文描述了诺亚先知族人灭亡的原因是他们的暴行:
“最终,当他们继续作恶时,洪水突然降临,吞噬了他们。”
(16)
关于先知鲁特的族人,经文中也有如下记载:
他们说:“我们要毁灭这个地方的人民,因为他们是暴虐的。”
(17)
根据《古兰经》,社会不会在没有先知警告的情况下被处以毁灭的惩罚。(18)
尽管通过使者发出警告,但那些坚持暴行的社会最终难逃灭亡。经文中对此是这样描述的:
“除非我们派遣一位先知,向他们宣读我们的启示,否则我们不会毁灭任何城市。我们只会在城市居民坚持作恶时,才会毁灭它们。”
(19)
“最终,压迫者的根被斩断了……”
(20)
社会不公、贫困化政策以及对社会种族阶层的压迫和威胁也被认为是社会分裂的因素,构成一种暴行。
然而,遭受压迫的群体后来取代了压迫他们的群体。(21)
真主宣称,他将权力与统治权在人们之间轮转,受压迫的民族最终将成为强大、繁荣和统治的民族。(22) 以下经文明确表达了这一点:
“那被轻蔑和压迫的民族”
以色列人
我们使这片土地的东部和西部都成为他们的产业,这片土地充满了恩典。这是主应许以色列人的美好诺言,作为他们忍耐的奖赏。我们也毁灭了法老和他的百姓所做的一切,以及他们所种植的园子。”
(23)
一个社会一旦进入社会惩罚程序,惩罚不会立即执行。需要等待给予他们的宽限期结束,以及惩罚原因的实现。(24)
因为真主绝不会忽视压迫者的惩罚,而是根据考验的需要给予他们宽限。
(25)
暴君在世间的惩罚,有时会通过另一个暴君社会降临到他们身上来实现。(26)
根据库尔图比的说法,
一个暴君
只要他(指统治者)不放弃暴政,真主就会让他受到另一个暴君的惩罚。这包括那些对自己或自己统治的人民施暴的人。(27)
暴行
恶人终将受到惩罚,正如恶行不会永远逍遥法外一样。正如诗人穆坦纳比所说:
“没有一只手不在真主的掌控之下。”
没有哪个暴君不会被另一个暴君所取代。
(28)
根据我们对经文的理解
“凡是违抗真主的警告和使者的召唤,在不信、多神崇拜和压迫中走极端的人,他们的结局总是相同的。”
(29)
一些经注学家指出,被毁灭的民族的家园里,人们只能停留很短的时间,或者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留下。(30)
所有这些提醒都是为了警示后世。因为根据经文,那些因罪恶而被毁灭的民族之后,会有其他民族取而代之。(31)
然而,这里提醒人们,真主将观察那些取代压迫者的人的行为,并考验他们。在《古兰经》第七章《高地》第129节中,真主对摩西的子民以色列人说:
“愿你们的主消灭你们的敌人,使你们在地上掌权,以便他能看到你们的行为。”
据报道,他说。
《胡德经》中的
“不要站在暴君一边,否则烈火也会烧到你。除了真主,你别无朋友,所以你得不到任何帮助!”
(32) 根据这节经文,与暴君交朋友、与他们同流合污、赞同他们、效仿他们、赞美他们和爱戴他们都会招致神的惩罚。(33)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信息:
– 《古兰经》中说:“在我们毁灭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之前……
脚注:
1) 参见《诗人们》26:181-183;《至仁主》55:8-9;《称量不公者》83:1-3。
2) 胡德章 11/37, 44, 116.
3) Karaman 等,《古兰经之路注释》,2/376-377;Müftüoğlu,“根据《古兰经》论述灾难和不幸面前人的处境”,15,16。
4) 伊本·曼祖尔,《阿拉伯语辞典》,第12卷,第373页,“zlm”词条。
5) 参见:阿布·巴克尔·穆罕默德·本·哈桑·伊本·杜莱德,《语言大全》(海德拉巴:达鲁·萨迪尔出版社,1345年),124页;贾瓦希里,“zlm”,《词典》,5/1977,1978;伊本·曼祖尔,“zlm”,《阿拉伯语词典》,12/373;赛义德·穆罕默德·穆尔塔达·扎比迪,《词典珍宝》(海里耶印刷厂,1306年),8/383。
6) Veli Ulutürk,《古兰经中的压迫概念》(开塞利:İstişare 出版社,1993 年),第 10 页。
7) Cevherî,《词典》(Es-Sıhâh),5/1977;伊本·法里斯,《语言计量学词典》(Mucem-u’l-mekâyîsi’l-luğa),3/617。
8) 参见《古兰经》5:1。
9) 详情请参阅 Şahin Güven,《构建道德社会——《古兰经》第四十九章(Hucurât)经注》(伊斯坦布尔:Düşün 出版社,2012 年)。
10) 阿卜杜勒克里姆·泽伊丹,《真主律法的智慧》,译者:尼扎梅丁·萨尔坦(伊斯坦布尔:伊赫塔尔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11) 胡德章 11/102。
12) 《古兰经》6:47。
13) 安比雅章 21/46。
14) 关于此主题,请参阅《古兰经》第11章第44节;第82-83节;第28章第59节。
15) 阿拉夫章 6/4-5。
16) 蜘蛛侠 29/14。
17) 安克布特章 29/31。
18) 《古兰经》6:131;《诗人们》26:208-209;Şimşek,《古兰经故事导论》,84。
19) 古兰经 28:58-59。
20) 安阿姆章 6/45。
21) Celattin Çelik,《古兰经中的社会变革》(伊斯坦布尔:İnsan Yayınları,1996),120;关于此主题,参见《古兰经》7:137;8:26;28:5。
22) 关于表达此意的古兰经经文,请参见: آل عمران 3/139-141, 152, 154;الأنفال 8/9-12, 17-18, 62-64;التوبة 9/14-15, 25-26;الروم 30/47。
23) 阿拉夫 7/137。
24) Şimşek,《古兰经故事导论》,84;Çelik,《古兰经中的社会变革》,121。
25) Kasım Şulûl,《伊斯兰思想中的历史哲学》,《迪万跨学科研究杂志》1/2 (2001),98。
26) 《古兰经》6:129。
27) 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本·阿比·巴克尔·本·法尔赫·库尔图比,《古兰经法理汇编》(贝鲁特:科学书籍出版社,1988年),7/85。
28)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卡西姆,穆希丁,《修辞学》(《妙喻与明喻》)(的黎波里:现代书籍出版社,2003年),221页;穆罕默德·本·艾德米尔·穆斯塔西米,《珍贵的珍珠和诗歌的殿堂》,卡米尔·塞尔曼·朱布里校订(贝鲁特:科学书籍出版社,2015/1436年),10/413页;阿布·菲达·穆罕默德·本·伊斯梅尔,伊本·凯西尔,《伟大的古兰经注释》(贝鲁特:卡莱姆出版社,1966年),2/177页。
29) Çimen,“毁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吗?”,43。
30) 穆罕默德·本·奥马尔·本·侯赛因·法赫雷丁·拉齐,《解开隐秘之钥》(《大注释》)(贝鲁特:科学书籍出版社,1990年),25/5;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本·阿里·本·穆罕默德·谢夫卡尼,《全能者的启示》(贝鲁特:科学书籍出版社,1983年),4/174;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塔希尔·本·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沙泽利·本·阿卜杜勒卡迪尔·本·穆罕默德·本·阿舒尔,《启蒙与解放的注释》(突尼斯:突尼斯出版社,1974年),22/151;参见《牲畜》6/6。
31) 先知篇 21/11。
32) 《古兰经》第11章第113节。
33) 参见扎马赫舍里,《凯沙夫》,2/433;参见杜兰·阿里·耶尔德勒姆,《古兰经故事中社会灭亡及其原因》,卡赫拉曼马拉什苏特丘伊马姆大学神学院学报,2020年12月。
致以问候和祈祷……
伊斯兰教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