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有一座桥。那里的人口(很快)就会增加,成为移民[穆斯林]的城镇之一。末日之时,宽脸小眼的班图拉人会来到河边……”
尊敬的兄弟/姐妹,
艾布·伯克尔(愿主喜悦他)叙述道:“真主的使者(愿主福安之)说:”
“我的族人中有一部分人会来到底格里斯河畔,一个叫做巴士拉的广阔平原。河上有一座桥。那里的人口(很快)会增加,成为迁徙者[穆斯林(1)]的城市之一。在末日,宽脸、小眼睛的班图拉人会来到河边。从那时起,(巴士拉)的人民将分为三派:”
– 一群牛和野骆驼跟着他们(他们回到田园和农业生活),结果他们就灭亡了。
– 一伙人只顾自身(的解脱),(与班图拉人)媾和。于是他们就堕入了异端邪说。
– 还有一种人,他们抛下自己的孩子,与敌人战斗。这些人就是烈士。
[阿布·达乌德,《麦哈利姆》10,(4306)]
圣训的解释:
1.
这段圣训提到了巴士拉城,这座城市并非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在世时就存在,而是由乌特巴·伊本·加兹万在伊斯兰历27年,即哈里发欧麦尔时期建立的,并且从未在其中供奉过任何偶像。然而,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阿里·卡里记录了以下解释:
“艾什拉夫说:”
先知(愿主福安之)指的是这座城市,即和平之城巴格达。因为底格里斯河就是经文中提到的河流。桥梁也位于巴格达的中心,而巴士拉的中心没有桥梁。先知(愿主福安之)称巴格达为巴士拉,因为巴格达城外,靠近城门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做巴士拉门。先知(愿主福安之)因此,要么是用巴格达的一部分的名字来称呼它;要么是省略了定语(2),就像经文中说的那样 وَاسْألِ الْقَرْيََةَ (询问村庄)。巴格达在先知(愿主福安之)时代并没有建成今天的样子。同样,在先知(愿主福安之)时代,它也不是一座城市。因此,先知(愿主福安之)说:
“它将成为穆斯林城镇之一。”
他说,这是对未来的预言。在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时代,尤其是在(那附近),波斯国王霍斯劳的麦达因城消失后,巴士拉所属的一些村庄(而不是一座大城市)就出现了。
“此外,这件事还有另一个方面:”
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人听说过土耳其人通过战争进入巴士拉。这段圣训的含义应该是:
“我的教民中有一部分人会来到底格里斯河附近定居,那里将成为穆斯林城镇之一。”这就是巴格达。
(摘自阿里·卡里)
2.
贝尼坎图拉
和
土耳其人
被认为是指的是这个意思。
哈塔比援引“据说”一词,记录了以下声明:
Kantûra
这是先知易卜拉欣的侍女的名字。先知易卜拉欣通过她生下了孩子。
土耳其人
“这是这些孩子们的繁殖。”
根据一些说法,坎图拉是土耳其人的祖先的名字。一些学者否认这些说法,并
“他们认为,土耳其人是诺亚的儿子雅弗的后裔。既然诺亚先知生活在亚伯拉罕先知之前,那么土耳其人就不应该与亚伯拉罕先知有任何联系。”
也有人试图通过一些调和性的解释来消除这种观点上的差异,例如“该女奴可能是雅弗的后裔”,或者“该女奴可能是指一位嫁给了雅弗后裔的女子,而这位女子本身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因此土耳其人可能是通过这种婚姻关系而产生的”。
我们想记录一下:
即使在今天,地球上各民族的起源也没有得到科学的最终解答,只有一些理论存在。正如记录中所述,我们的古籍也只是重复了一些流传甚广的、未经证实的信息,这些信息并非基于可靠的来源,而是以约定俗成的形式传播,并且存在诸多差异。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班尼·坎图拉”指的是突厥人,但也有人认为指的是其他人,例如苏丹人。
3. 关于巴士拉人将要分裂成的三个派别,注释者们记录了以下解释:
a.
一群人拿着野牛尾巴。
“他们抓住牛和野骆驼的尾巴”
dan murad,
“他们逃避战争,只想保全性命和财产,于是赶着牛群逃到乡下、沙漠里。但他们最终还是在那里丧命。”
或者
“他们逃避战争,从事农业。为了耕种,他们追随牛群,分散到各地,最终在那里丧生。”
b.
他们乐队的名字叫“他们自己”。
“亡命之徒”
指的是那些以与班图拉部落和解为原则的群体。他们能够实现和平,但代价是牺牲信仰、圣训和人格,以屈辱的方式达成。这是一种毁灭的另一种形式,是在肉体消亡之前先摧毁灵魂。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也不赞同这种做法。
c.
第三类人是那些抛下妻儿,勇敢地与贝尼·坎图拉人作战的人。他们得到了真主的认可和赞许,因为真主预言他们中死去的将成为烈士。
阿里·卡里说:
“这段圣训是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奇迹之一。因为,正如先知(愿主福安之)所预言的那样,这件事发生在公元656年萨法尔月。”
阿里·卡里提到的这个事件,
旭烈兀
由……攻占巴格达。
巴格达的陷落标志着伊斯兰世界的衰落,这是一个充满教训的事件。忽必烈攻占巴格达后,在写给阿勒颇统治者纳西尔王的信中,总结了穆斯林遭受这场失败和屈辱的原因:
“你们吃了禁食之物,背弃了信仰,制造了许多异端邪说,还习惯于利用幼童,现在就等着受辱和蒙羞吧!今天你们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压迫者很快就会看到并知道他们该去哪里,该躲进哪个洞里。”
(诗人们,26/227)。你们说我们是异教徒,我们也说你们是邪恶和不义之人。
我们认为,为了理解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训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有必要完整地记录下艾哈迈德·希尔米转述的这封信,并添加一些注释和脚注:
“与此同时(伊斯兰历657年),旭烈兀派使者给阿勒颇统治者纳西尔国王送去了一封信。这封信非常重要,因为它展现了旭烈兀的行为和心态。因此,我们直接引用阿布·法拉吉的原文:”
“纳西尔王知道,我们在(伊斯兰历656年)攻占巴格达,用真主的利剑征服了它,并召来了它的统治者,向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他无法回答我们的问题。因此,在你们的《古兰经》中……”
“真主不会剥夺任何民族所拥有的恩惠,除非那个民族自己先堕落。”
正如(拉德,13/2)所说,他们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应受我们的惩罚。他们嫉妒别人的财富,结果财富成了他们的灾难,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取了卑贱的矿石。结果正如上帝所说的那样……
“他们无论做什么,都能在那里找到现成的。”
就像(《古兰经》第18章第49节)所说的那样。因为我们凭借真主的威力而兴起,并凭借真主的威力而成功,并将继续成功。毫无疑问,我们是真主在尘世间的战士。(3)他会派遣我们去惩罚他想要惩罚的人。
“你们要从发生的事情中吸取教训。在我们面前,堡垒毫无用处,任何军队都无法阻挡我们,你们的诅咒也无法伤害我们。看看别人,从他们的遭遇中吸取教训,在真相大白、你们犯下错误之前,把你们的事情交给我们;我们不会怜悯那些事后哭泣和哀嚎的人。我们焚烧了无数城市,消灭了无数人,使无数儿童失去父母,给大地带来了灾难。如果你们想逃跑,我们也会追捕逃跑者。你们无法逃脱我们的刀剑。我们的箭矢无论你们身在何处都能射中你们。我们的战马比任何战马都快,我们的箭矢能穿透一切,我们的刀剑像闪电一样落下。我们的智慧像山岳一样坚定,我们的数量像沙粒一样众多。”
“向我们求饶者将获得安全。胆敢与我们对抗者最终将后悔莫及。如果你们服从我们的命令并接受我们的条件,你们的生命将如同我们的生命,你们的财产将如同我们的财产。但是,如果你们违抗我们的命令,并坚持反对,那么当灾难降临之时,不要责怪我们,而要责怪你们自己,你们这些暴君!上帝与你们为敌。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灾难和不幸吧!预言结局将是悲惨的,毫无疑问,没有任何过错可以逃脱惩罚。”
“你们吃了禁食之物,背弃了信仰,制造了许多异端邪说,还习惯于利用幼童,现在就等着受辱和蒙羞吧!今天你们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作恶者很快就会看到并知道他们该去哪里,该躲进哪个洞里。”
(诗人们,26/227)。
“你们说我们是异教徒,我们也说你们是邪恶和不义之人。我们是被掌管一切、安排一切的主宰派来惩罚你们的。你们的显贵在我们面前卑微渺小,你们的富人在我们面前贫困潦倒。东西方都在我们手中,地上所有财主的一切财产和他们自己都属于我们。我们想什么时候拿走他们的财产就什么时候拿走,我们想劫掠哪艘船就劫掠哪艘船。”(4)
“在异教徒煽动战火、四处散播火星,将你们全部消灭,不留一人之前,请你们清醒头脑,明辨是非。我们这封信就是为了唤醒你们。如果你们不想遭受突如其来的灾难,就请立即回复这封信。后果自负。”
”
忽必烈在这封信中说,他们得到了上天的认可,甚至上天的力量都体现在他们身上,他们是执行上天旨意的官员,是被派来惩罚暴君和恶人的。从成吉思汗开始,他们就一直这样说。这表明他们确实相信自己的使命。
“你们的圣者在我们面前卑微而渺小……”
这就像是在谈论至高无上的神性一样。古代的突厥可汗是(真主的仆人),也就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他们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表,这句话也暗示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他用《古兰经》来证实自己的存在和显现,可以说这是为了取悦人心。
阿勒颇的国王收到这封信后,与他的大臣们商议,派他的儿子代替他前往。忽必烈虽然表示尊重,但还是用这样一句话表达了他希望国王亲自前来的愿望:
“如果他真心待我们,他会自己来;如果不是,我们会去找他。”
听了这些话,梅利克本想去见旭烈兀,但被他的部下劝住了。
脚注:
(1) 阿布·马默尔的传述中提到了“穆斯林们……”
(2) 省略主语:在“巴布·巴斯拉”这个词组中,如果省略“巴布”,则只剩下“巴斯拉”。
(3) 忽必烈在此处提到了先知穆罕默德的一则传闻中的圣训。这则圣训是这样的:
“我有一支军队,我把他们部署在东边,并给他们取名为‘突厥’。我创造了他们,让他们充满愤怒和仇恨。如果任何臣民、任何民族不服从我的命令,我就把他们派去惩罚他们,并以此来报复他们……”
这类圣训在传述学和理解学方面都被认为是有问题的,甚至被认为是伪造的,这是圣训学者们所公认的。但即使这些圣训是伪造的,它们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观念,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正如忽必烈汗的信件完美地展现了蒙古人的形象以及穆斯林对他们的态度一样,他本人也以此为依据来解释自己的存在。成吉思汗在布哈拉的讲话、忽必烈汗的这封信以及教皇和基督教徒的观点都汇聚于一点:蒙古人是上帝因人们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工具。蒙古人尤其强调这一点,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派来教化其他民族、执行天罚的民族。这既削弱了人们对他们的抵抗,也激励了他们自己,增强了他们的力量。
(4) 正如《古兰经》中所述,穆萨(愿主福安之)与希兹尔同行时,希兹尔凿穿了他们乘坐的船,穆萨(愿主福安之)对此表示反对,希兹尔……
“船前有个国王,他抢劫每一艘船。”
他说过。这句话暗示着,我们凭借神圣的力量和支持,可以做任何事,甚至更进一步。
(参见伊布拉欣·卡南教授,《六大圣训集》翻译与注释)
致以问候和祈祷……
伊斯兰教问答